春风不负育雏忙:我的信鸽舂繁实战记录与思考
- 更新日期:2025-10-07 11:04:07
- 查看次数:
大地回暖,万物复苏,沉寂一冬的信鸽棚舍终于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历经冬季精心调养、驱虫保健后,我在众多候选鸽中反复甄选,最终敲定16对优质种鸽,于2月29日正式合棚,由此拉开了本年度春季幼鸽繁育的大幕。初配阶段可谓手忙脚乱——既要逐对安置入巢箱,又需时刻关注动态,及时调解争斗,两间种鸽棚间来回奔忙成了日常。所幸一周后渐趋平稳,各对爱侣均觅得安稳的爱巢,亲昵互动频繁:相互梳理羽毛、甜蜜交尾、衔草筑巢、伏窝孵蛋,约莫10至12天内,鸽蛋便陆续下齐。
此番春繁之旅,既有收获的喜悦,亦有困惑的烦忧,更有对未来的期许。现将点滴心得整理如下,愿与诸位鸽友共勉。
一、健康至上:病鸽作种,教训深刻
今年有一对种鸽因去年秋季赛事期间出现严重水便,虽经治疗痊愈,但我仍心存侥幸,念及其中优异血统,冒险将其纳入种鸽行列。结果事与愿违,其后代体质羸弱,巢盆内频频出现软便甚至水便现象。这一惨痛教训再次印证:种鸽的健康是首要前提,即便血统再优,若曾患病,也绝不可用于繁育,否则只会得不偿失。
二、老少搭配:优势互补,效果显著
今年我尝试采用大龄种鸽与年轻种鸽混搭的策略,所出幼鸽整体体质表现良好,验证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然而,部分大龄种鸽之间的互配却暴露出问题,其后代出现体质偏弱、起飞延迟等衰退迹象。尤为明显的是家飞鸽与关死棚鸽的差异,前者后代活力充沛,后者则显得呆滞迟缓,甚至有两个月仍不愿家飞的情况。基于此,我已决定逐步放开死棚种鸽,让其恢复自由飞翔。
三、近亲回血:谨慎探索,适时调整
作为棚内主力血脉的“飓风”系,今年我进行了全面的近亲配对实验,涵盖父女配、母子配、姑侄配、叔侄配等多种组合,甚至尝试了子女配。初期满怀期待,希望能借此巩固优势基因。但两轮繁育下来,问题频现:母子配导致幼鸽出壳后站立困难,父女配则出现出壳艰难、体质骤降等问题,最终所有幼鸽均被淘汰。相比之下,叔侄配和姑侄配虽稍好,但观察发现其体质仍属一般。此次实验表明,“飓风”系并不适合过度近亲繁育,未来将回归与其他血系的绩优鸽杂交,以期获得更理想的后代。目前,老种鸽已成功开家,重归蓝天。
四、意外之喜:无心插柳,柳成荫
今年有一对非刻意安排的组合给了我惊喜——比利时赛鸽163名与11年兵圣当日迟归(鑫众决赛27名)的配对。这对“天作之合”所出幼鸽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巢中便可见其活泼好动、生长迅速、攻击性强的特点。首对幼鸽仅蹲房三四天便振翅高飞,现已佩戴特比环一枚,并报名参加田和堂、无棣永胜及普赛,静待金秋佳音。
五、产蛋异常:原因不明,有待探究
今年还遇到两例产蛋延迟的情况:鑫众公棚26名雌鸽比正常时间晚20天下第一对蛋,另一只加强赛获奖雌鸽更是晚了40天。具体原因尚不清楚,还需进一步观察分析。
六、细节失误:引以为戒,警钟长鸣
今年也犯了不少低级错误,令人痛心疾首。一对11年鑫众决赛27名的平辈幼鸽,因巢盆不平未及时更换,导致出壳两天即被压死;一对高价种鸽的鸽蛋,在清理时因手抖打碎一枚;还有两次检查鸽蛋时不慎滑落,造成蛋壳裂纹。这些教训时刻提醒我,处理鸽蛋时务必细心谨慎,容不得半点马虎。
信鸽繁育是一项耗时费力却又充满希望的工作。从配对前的纠结抉择,到保姆鸽的精心挑选,再到配对后的悉心照料,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养鸽人的心血。尽管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但对美好成绩的憧憬始终支撑着我们前行。文中若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鸽友不吝赐教,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