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育种:探寻“一滴血”的奥秘与应用
- 更新日期:2025-07-18 19:05:52
- 查看次数: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于养鸽者而言,严格挑选种鸽是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如何挑选优良种鸽,以及怎样运用遗传学知识指导信鸽育种,这其中的核心便是神秘的“一滴血”问题。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信鸽拥有40对(80条)染色体作为遗传基因。幼鸽从父母鸽那里各获得40条染色体,共同构成一个拥有40对染色体的细胞,进而通过胚胎发育逐渐成长。这意味着幼鸽的遗传基因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而当幼鸽成熟后,它又会将自身一半的遗传基因传递给下一代。根据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生物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不同对的等位因子能够自由组合,存在于不同的配子中。也就是说,种鸽传递给子代的这一半遗传基因中,祖辈遗传基因的具体比例,只有借助科学仪器检测才能知晓,而且这个比例千变万化。简单来讲,种鸽从父母处各获得1/2的遗传基因,但传递给子代时,祖辈的遗传基因是经过自由组合后传递的。所以对于孙代而言,不能简单地用获得祖父或祖母1/4的遗传基因来衡量。由此可见,在育种过程中,想要得到某一纯血鸽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要排除某一鸽系的血统也做不到。任何纯血鸽系都是相对的,更不能用几分之几来精确衡量信鸽的血统,也不能单纯依靠父传女、母传子的交替遗传和隔代遗传来判定信鸽的血统。
对于养鸽者来说,获取优秀的赛鸽并非难事,可以通过拍卖或者参加公棚比赛等途径购买。然而,要得到优秀的种鸽却并非易事,因为优秀的赛鸽不一定就是优秀的种鸽。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冠军鸽相互配对,其子代不一定能诞生冠军鸽,但冠军鸽的上代必定有冠军鸽的身影,这就是“一滴血”在发挥作用。
那么,如何让“一滴血”充分发挥作用呢?我们需要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来考量种鸽。外在因素是那些显而易见的性状,比如羽毛的颜色、眼砂的属类(黄眼类、砂眼类、牛眼类)、咀喙的粗细、体形的大小、是光脚还是毛脚、羽条的根数等等,这些都属于形态构造特征。而内在因素则是看不见的性状,包括受精率的高低、生长速度的快慢、生活力的强弱、导航能力的强弱(即智商)以及可能存在的遗传病基因型等。虽然外在性状很重要,但内在稳定性更为关键,它指的是上一代的性状能够在下一代身上得以呈现。生物性状的遗传,并非上一代性状直接传递给下一代,而是依靠遗传物质的传递以及性状发育的复杂代谢过程来实现。
从相对性状的角度来说,存在显性和隐性之分。所谓相对性状,就是某一性状所具有的相对差异。例如,黄眼与砂眼的信鸽杂交,子1代全部表现为黄眼,那么这两只杂交鸽子的眼砂属类就是相对性状。在这次杂交中,黄眼对砂眼呈显性遗传,砂眼对黄眼呈隐性遗传。子1代全部表现为黄眼,并不意味着砂眼就永远不会表现出来,在子2代中,砂眼类就可能再次出现。而且在实践中,这种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因鸽而异、因时而异。就像我培育的“厦门1号”,它在2003年放飞厦门800公里获得上海市冠军,眼睛为黄眼,但其父母均为砂眼;将它与母鸽“汕头号”(2001年放飞汕头1000公里获得上海市季军,黄眼,其父母均为黄眼)配对后,育出了“新安银箭”(2006年放飞新安1000公里获得上海市亚军),眼睛为砂眼,而它的平辈中黄眼居多。
内在稳定性实际上就是信鸽的遗传性,优良的种鸽必须具备优良的遗传基因。我们常说的某某血统鸽系,正是因为它们拥有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筛选而来的优良遗传基因。在育种过程中,我们要挑选那些具有优良遗传基因的信鸽作为种鸽,进行杂交和近交,然后通过竞翔筛选出精英,淘汰携带劣质基因的鸽子,获取优质基因,再经过繁殖使优质基因得以浓集。这样,我们在下一代中获得优秀信鸽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就拿“汕头号”来说,它的父亲“福浩645”在1997年获得600公里浦东新区冠军,其祖母是“张掖456”(1995年放飞张掖2000公里)。“汕头号”的直子“新安银箭”在2006年放飞新安1000公里获得上海市亚军,另一直子“无冕之王”在2005年放飞北京1000公里获得上海市108名(因密码输错痛失亚军),其直孙女“鸽王亚军”在2008年藏金阁公棚预赛获得37名、决赛获得7名,并荣获鸽王亚军。
总之,信鸽育种只要选好了种鸽,拥有那关键的“一滴血”,其后代就有可能在任何时候诞生优秀的信鸽。通过持续的竞翔和筛选,保留具有优质基因的信鸽作为种鸽,我们就能不断培育出优秀的赛鸽,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