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遗传现象:杂交融合论与基因学说的辨析及应用
- 更新日期:2025-07-16 19:44:45
- 查看次数:
在鸽子育种的世界里,饲者常常怀揣着培育出理想性状鸽子的美好愿望。比如将矮腿鸽子与高腿鸽子杂交,期望获得脚不高不矮的中间性状鸽子。针对这一遗传现象,存在着杂交融合论和基因学说两种不同的解释。
杂交融合论认为,杂交能够把父母双方的遗传性融合在一起,使双方原有的变异消失,进而产生新的中间型性状。也就是说,矮腿鸽子和高腿鸽子杂交后,它们的遗传特性会相互融合,最终发育出脚不高不矮的鸽子。而基因学说则指出,矮腿鸽子的染色体内含有促使其成长为矮腿的基因,当用高腿鸽子与之配对时,控制高腿与矮腿的基因会以不完全显性的形式同时表现出来,从而发育成不高不矮的鸽子。
虽然这两种学说都能对遗传现象作出解释,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今,科学家已经否定了杂交融合论,确认基因才是遗传物质。不过,融合论与基因的不完全显性表现存在某些相似之处,这很容易让鸽子爱好者产生误解。例如,黄眼鸽子与砂眼鸽子配对,可能会出现那种金不金银不银的眼睛;雨点鸽与灰鸽杂交,会出现身上带有黑纹的灰鸽;绛鸽与雨点鸽交配,可能产生红中映黑的绛鸽,或者身上带有黑毛、羽毛呈现杂色的绛鸽。这些基因的不完全显性表现,从外观形象上看,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融合现象。
实际上,基因是不会融合的,它可以浓集也可以分散。若想浓集优秀鸽子的遗传基因,可以让这只优秀鸽子与有影响力的父母、子女进行交配。根据减数分裂规律,连续近交4代,理论上约可使优秀基因达到15/16。然而,在实际的鸽界中,很少有饲养者会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育种。因为连续近交会导致鸽子出现衰退现象,一般近交1代,使优秀基因浓集到3/4用于留种,往往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相反,连续杂交到4代,优秀血统的遗传基因理论上大约只剩下1/16。不过,杂交能够发挥杂交优势,所以这种不断杂交的方式在国内外鸽界都被广泛运用。
然而,当今鸽界杂交鸽子众多,情况变得较为复杂。有些鸽子属于杂合体,部分饲养者对自己手中种鸽的上代情况了解甚少,甚至连种鸽的父母都未曾见过。这就使得在分析子代鸽的遗传现象时困难重重,显性和不完全显性难以区分。此外,即便是同属黄眼、砂眼、雨点的鸽子,它们在颜色的浓淡深浅上也存在差异,虽然类别相似,但程度不同,界限模糊,这很可能是多对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过,如果种鸽在饲养者手中已经繁衍了几代,遗传现象就能够比较清晰地分辨出来。例如,有一羽大型的威廉吉尔特系深灰雄鸽(原棚)与几羽詹森雌鸽(原棚)杂交,这些詹森系鸽子可以追溯到5代以上都没有深灰羽色。它们的子代中有一羽雄鸽,羽色形态与雌鸽相似,除了骨架硬朗外,其他特征都不像深灰雄鸽。由此可以推断,这羽子代雄鸽的形态大部分是雌鸽遗传基因的显性表现,而骨架硬朗则是深灰雄鸽遗传基因的显性表现,深灰雄鸽的大部分遗传基因以隐性形式潜在子代雄鸽的染色体内。之后,将这羽子代雄鸽与深灰雄鸽的孙女(具有威廉吉尔特系形象、底色很浅的淡雨点鸽)配对,生出了一羽与深灰雄鸽相像的小深灰雌鸽。这是因为潜在子代雄鸽染色体内深灰雄鸽的隐性基因,与潜在淡雨点雌鸽染色体内深灰雄鸽的隐性基因相结合,从而隔代出现了这羽小深灰雌鸽。
在分析种鸽下一代遗传变异的优劣时,种鸽详细的血统书是至关重要的依据。通过血统书,我们可以了解到可能存在的优劣情况、一般的遗传基因成分,以及遗传性的强弱、显性和隐性、不完全显性表现的可能性。再将子代鸽的性状与种鸽及其上代进行对比分析,就能找出其中的一些原因,从而领悟“遗传学”这门科学在鸽子育种中的奥秘,在实际的玩鸽育种过程中,做到“知其然也明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