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赛鸽育种的大小鸽舍差异:从个人实践到威廉・迪布恩的高效体系

赛鸽育种的大小鸽舍差异:从个人实践到威廉・迪布恩的高效体系

  • 更新日期:2025-10-08 12:55:00
  • 查看次数:
当下,多数用于赛事的幼鸽已完成脚环佩戴或断乳流程。不过,在部分国家,赛鸽配对时间较晚,我个人并不认可这种做法,而不愿留存过多老鸽子,正是源于这一观点。目前,我的鸽舍中仅保留 12 对种鸽与赛鸽,规模始终保持精简。
不同于许多鸽舍追求大量繁育,我当前的参赛幼鸽分配清晰:30 只在我的 KerwinEbben 鸽舍备战,另有 30 只寄养在叔叔的鸽舍。若翻阅赛事成绩单便会发现,不少大型鸽舍单次参赛幼鸽数量常突破 120 只,甚至更多。要支撑如此庞大的繁育量,就必须配备数量相当的保姆鸽。不可否认,在天气条件有利的赛事中,大鸽舍凭借参赛基数大,确实拥有更高的获奖概率,但它们的整体成绩究竟有多出色,却难以一概而论。当然,也有少数大鸽舍即便大规模参赛,成绩仍能保持与参赛数量成正比的优秀水准,可即便如此,你真的愿意投入精力照料三四百只幼鸽吗?
于我而言,虽能从现有选手鸽中繁育幼鸽参赛,但我始终坚持以具备优秀育种实绩的种鸽作为繁育核心。在我看来,这样做能显著提升培育出成绩优异赛鸽的概率。虽说偶尔会出现 “鸽王并非出自预期种鸽” 的例外情况,但这终究是小概率事件。作为小鸽舍,我没有多余的空间和精力去冒险 —— 既无法容纳从无育种经验的选手鸽繁育出的幼鸽,更不能将赛事成败寄托于运气。毕竟,赛鸽是鲜活的生命,而非可以随意试错的物品,每一次繁育都需谨慎对待。
在赛鸽领域,大型鸽舍也不乏成绩斐然的案例,荷兰名家威廉・迪布恩便是其中的典型,他的育种手法尤其值得小鸽舍鸽友借鉴学习。威廉・迪布恩的鸽舍堪称荷兰规模最大的鸽舍之一,单次赛事派出的参赛鸽极少低于 100 只,且成绩始终保持高水平。他所在省份的赛事入赏标准为 1:5(即每 5 只参赛鸽中 1 只入赏),而支撑这一成绩的,是他精心培育的 30 对种鸽,以及一套名为 “倍数器” 的高效育种体系。
这套体系的核心在于 “种鸽专注繁育,保姆鸽负责育雏”—— 他的种鸽从不会亲自抚养幼鸽,每对种鸽至少配备 3 对保姆鸽,专门承担孵蛋与养育幼鸽的任务,这些保姆鸽中甚至还包含部分赛鸽。同时,为最大化繁育效率,每只种公鸽平均搭配 1.5 只种母鸽,由此推算,种母鸽数量至少需 45 只。
不仅如此,威廉・迪布恩的育种时间规划也极具章法。他的鸽舍比普通鸽舍早一周启动育种,通常在 11 月 20 日安排种鸽首次配对。当母鸽产下第一窝蛋后,这些鸽蛋会立即被转移到恒温环境中保存,确保能在两周内保持新鲜度。一周后的 11 月 26 日,种公鸽会与另一只母鸽(可能是优秀赛鸽或夏季预留的育种母鸽)再次配对。通过这样的循环配对模式,所有幼鸽都能统一佩戴新一年度的脚环,保证参赛批次的一致性。
进入赛季备战阶段,威廉・迪布恩还会通过 “多组配对测试” 评估鸽子的育种价值:最好的比赛母鸽会与 3 只不同的公鸽配对,每只种公鸽也会搭配 3 只不同的母鸽。这种方式能让他尽早筛选出育种能力突出的个体。整个育种周期持续至次年 2 月初,到 3 月第三个礼拜,所有幼鸽均完成断乳 —— 短短 70 天的育种期内,每组种公鸽平均能培育出约 14 只幼鸽。至 3 月底,他的幼鸽舍已集齐赛季所需的全部参赛幼鸽,且这些幼鸽的父母均为鸽舍内的顶尖个体。要知道,此时多数普通鸽友才刚刚开始培育当年的第二轮幼鸽,两者在备战进度上的差距显而易见。
值得一提的是,威廉・迪布恩的育种理念与我始终秉持的观点不谋而合:好鸽必出自最好的鸽子。从普通鸽子中培育出优秀赛鸽,无异于大海捞针,威廉数十年的育种经验也印证了这一点 —— 唯有聚焦顶尖个体进行配对,才能提升繁育成功率。不过,这套高效体系对小鸽舍而言,存在现实操作难度:即便小鸽舍仅有 5 对种鸽,若要效仿此法,就必须预留足够空间饲养保姆鸽,这对空间有限的小鸽舍来说往往难以实现。此外,大规模繁育还会对母鸽造成较大损耗 —— 在这种模式下,母鸽可能在 4 年内产下 60 颗蛋,导致其提前停止产蛋,而普通母鸽即便在 10 年的育种周期内,也很难达到 60 颗蛋的产蛋量。
尽管大型鸽舍的育种模式对小鸽舍存在一定借鉴门槛,但威廉・迪布恩这套依托顶尖个体、注重效率与规划的育种系统,无疑为所有赛鸽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无论是大鸽舍的规模优势,还是小鸽舍的精简策略,核心始终围绕 “优质繁育” 展开 —— 唯有尊重赛鸽的生长规律,聚焦优秀个体,才能在赛鸽赛事中占据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