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子的品种、引种与选配培育之道
- 更新日期:2025-07-23 20:15:26
- 查看次数:
一、认识鸽子品种
在探讨培育专属鸽子品种的方法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 “品种” 的定义。品种是指通过育种过程形成的禽群,它们具备统一的外形特征、大致相同的性能以及稳定的遗传性。(一)国内鸽子品种的称谓方式
- 按用途划分
- 信鸽:以远距离归巢能力为核心特点,是竞翔与通讯的主力。
- 观赏鸽:凭借独特的外形、羽毛或行为特征供人观赏,如扇尾鸽、球胸鸽等。
- 肉用鸽:以生长迅速、肉质鲜嫩为主要特点,侧重肉用价值。
- 按外形特征划分
- 依羽毛颜色:中雨点、深雨点、红绛、红瓦灰、麒麟花、亘灰、黑鸽、白鸽等,每种颜色都是鸽子鲜明的 “外在标识”。
- 依外形生理特点:大鼻瘤、短嘴、紫砂、凤头、毛脚、走沙、火壳等,这些特征是区分不同类型鸽子的重要依据。
- 依地域差异:比利时的鸽子简称 “比种”、德国的鸽子简称 “德种”、上海的 “上海雨点”、昆明的 “昆种” 等,体现了地域环境对鸽子品种的影响。
- 依放翔地命名:从长沙归巢的称 “长沙鸽”、武汉归巢的称 “武汉鸽”、玉门归巢的称 “玉门鸽”、西宁归巢的称 “西宁鸽” 等,直接关联其归巢能力与飞行轨迹。
- 依成功驯养者或引入者命名:如李梅龄种(简称李种)、汪顺兴种(简称汪种),是对育种者贡献的认可。
- 依特性命名:笑鸽、斤斗鸽、球胸鸽、扇尾鸽等,突出了鸽子独特的行为或形态特性。
(二)国外鸽子品种的命名特点
国外对鸽子品种的命名方式更为多样,除了以鸽主姓名命名(如乔治・沙比利种、西翁种、韩森系、赫曼系等),还有按鸽主意图取名的(如宝玉号、闪电号),甚至有以 “皇后”“公主” 等称呼的,充满个性化色彩。受地理隔离、各地环境差异以及遗传变异、进化突变等因素影响,世界上的鸽子品种已形成五百五十多个(此数据源于达尔文时代,距今已有百余年)。
鸽子繁衍后代需雌雄配对,这一过程也为品种演变提供了研究视角。若第一代亲本选用不同品种 —— 雄鸽为 “比种”、雌鸽为 “德种”,子一代便是 “比德混合种”;子一代与 “日种” 配对,子二代则为 “比德日混合种”;子三代再与 “中国种” 配对,便形成 “比德日中混合种”。以半年左右繁殖一代计算,仅需两年多就能培育到第三代,多代杂交后,鸽子已难以归为单一品种。
我国在三十多年间(近年除外)极少从国外引进鸽子品种,即便有也数量有限。信鸽杂交中,虽可能因遗传出现与老品种外形相似的个体,但需注意遗传伴随变异 —— 外形相似不代表内在 “素质” 相同,否则 “进化” 与 “退化” 便无从谈起。对于这类外貌似老种的 “变种”,沿用原种名称也并无不妥。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信鸽爱好者对品种的认知存在机械性:某品种夺冠便认定其为最佳,次年另一品种夺冠又转而追捧,频繁更换品种导致始终处于 “从头开始” 的状态,难以建立稳定的种鸽队伍。事实上,我国作为驯养鸽子的文明古国,各地不乏优良鸽种,信鸽爱好者应主动开发利用这一资源,让其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二、引种:培育品种的基础
任何希望成功培育新品种的育种家,都需慎重选择用于培育的亲本鸽子,这一过程被称为 “引种”。世界上知名的赛鸽家和育种家,其鸽种均有明确来源,可能是朋友赠送、鸽友互换、收养天落鸟、市场选购或名家转赠。(一)引种的经典案例
- 比利时的乔治・花比利(曾任比国鸽会会长)在 1905 年获得一羽含韩森和万得维血统的 “汤鸽”,该鸽多次获奖。1914 年欧战爆发后,他仅保存 6 羽鸽子,战后通过与其他名家(包括西翁氏)换种,培育出众多优秀赛鸽。
- 法国西翁氏父子的鸽种来源多元:从维滋氏获得一批幼鸽,后又以协助巴黎某赛鸽家让 “七载冠军灰雄” 留后为代价,获得一羽独特黑眼深灰雌鸽,最终建立起拥有数百只鸽子的鸽棚,其鸽种在多国广受认可。
- 美国军用鸽 “贺姆鸽种” 的祖先是一战中被俘的德国鸽子 “凯撒贺姆”,它遗传性优良,后代飞行性能突出,为美军立下战功。
- 我国著名的李梅龄种,是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李梅龄医师从德国引进的鸽子,经精心选育,在解放前多次取得优异成绩,曾创 16 小时从 960 公里外的天津飞回上海的纪录,为国人争光。经数十年培育改良,该品种成为我国流传较广的优秀鸽种之一。
(二)引种的注意事项与选择方法
1. 外型选择法
涵盖体型、羽毛颜色、眼睛和翅膀的选择:- 体型:需结构结实,过大或过小均不理想;龙骨不宜过高过长,整体应呈精明强干的运动员体态。
- 羽毛颜色:需结合饲养环境 —— 高原山区宜选深色鸽(起保护色作用);也可依鸽主意愿选择,如上海陶德尧的 “麒麟花” 便因独特羽色广为人知。
- 眼睛与翅膀:明朝《鸽经》中多次强调信鸽眼睛与翅膀的重要性,如 “眼有光彩,翅有骨力,即为佳品”“眼光如电,翅与尾齐”。优秀信鸽通常具备明亮的眼睛、强硬的翅膀和矫健的身体,且沿海平原与高原山区的鸽眼色彩可能因环境适应存在差异。
2. 家谱选择法
通过查询鸽子祖宗三代的放翔情况(距离、放飞数量、归巢数量、上辈及平辈表现等),判断该系鸽子的基本成绩,以及优良性状是否具备传宗接代的持续性。若鸽种的优良性状能稳定遗传,合理选配便能培育出优秀竞翔鸽。3. 成绩选择法
关注拟引进鸽子自身的放翔记录:飞过的距离、历年表现、取得成绩时的当地总成绩等。需注意信鸽归巢受气候、地形及天体因素影响,有的鸽子初放便成绩显赫,有的则 “站站能回”。选择标准应基于 “定向培育”—— 确保鸽子代代具备放飞能力,而非单纯追求距离,千公里归巢鸽未必优于五百公里归巢鸽,关键看遗传情况。4. 遗传选择法
对于无法了解放翔情况的鸽子(如台鸽、俘获鸽),需通过后代放翔效果判断其遗传性能。需明确 “自身能力” 与 “遗传力” 是两个概念:自身能飞千公里不代表后代能飞,自身未放飞却可能后代千公里归巢,甚至出现 “子代归巢、亲代丢失” 的情况。引种和育种需关注三个核心要素:鸽子的素质、遗传性能及选配效果。此外,引种还需警惕不良现象 —— 部分人为牟利弄虚作假,信鸽爱好者应坚决抵制,维护信鸽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选配鸽子的常用方法
选好引种的种鸽后,首要任务是 “配对”。此时我们对引入鸽的了解多为轮廓性信息(品种、放翔距离、成绩、亲属表现等),其遗传性能及配对效果需进一步验证。选配的实质,是检验种鸽的遗传力与配对效果,涉及显性遗传、隐性遗传、伴性遗传等遗传学现象,以及杂交优势、劣势的判断。由于多数信鸽为混合种,遗传中易出现性状分离,给遗传效果分析带来难度。培育品种需明确目标(如高原型、中短距离快速归巢型等),并据此选择羽毛颜色、外形等特征,尽量避免育种走弯路。若难以找到完全符合条件的配对,可通过多代定向选配实现目标 —— 如以深色雄鸽为核心,即便与淡色雌鸽配对,也可通过子二代、子三代的筛选与回交,培育出同羽色、同外形的鸽种。
(一)常用的选配方法
1. 单杂交法
又称成对杂交,是最基础的杂交方式,仅需两个品种。若亲本为纯种,杂种遗传结构较简单,远缘杂交时有时收效较好。例如:甲种雄鸽 × 乙种雌鸽,子一代为甲乙混合种。2. 复合杂交
采用三个以上品种杂交,目的是集中多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经筛选培育更全面的品种。但因涉及亲本多,杂种遗传结构复杂,后代分离范围大,需扩大群体以筛选优秀个体。例如:甲种雄鸽 × 乙种雌鸽得到甲乙混合种,再与丙种配对,得到甲乙丙混合种。3. 轮回杂交
以一个品种作为轮回亲本,反复与杂种后代杂交,旨在改良品种的个别缺点。非轮回亲本需具备克服该缺点的优点,每次轮回需选择既克服缺点又保留轮回亲本特征的个体,连续多轮可实现品种改良。例如:轮回亲本甲种与非轮回亲本乙种杂交得子一代,子一代再与甲种杂交得轮回杂交第一代,依此类推。4. 同雌(或雄)异雄(或雌)轮配杂交法
为在短时间内鉴别种鸽遗传性能及最佳配偶,可采用此方法:用甲雄(或雌)与乙雌(或雄)配三窝后拆开,再与丙雌(或雄)配三窝,依此类推。通过子代放翔成绩(速度、距离、归巢率),判断哪对种鸽的遗传效果最佳,此即 “后裔选择法”。(二)种鸽队伍的充实与培育
从子一代中选择放飞归巢的鸽子充实种鸽队伍(初期作为 “试验” 种鸽),遵循 “定向培育” 原则:一是代代选用归巢鸽做种;二是确保外观基本一致。当种鸽出现亲缘关系时,可采用以下方法:1. 同血缘杂交法(近亲繁殖法)
允许姐弟、兄妹、姑表姨表等近亲交配,其后代仍可参赛。多代繁殖中,隐性基因可能表现导致部分个体被淘汰,留存者则符合选择目标,此即系统育种法(品系育种法)。例如:子一代与亲代回交,子二代与子一代交配等。2. 划分交配系杂交
将种鸽有意识划分为两个交配系,再进行系间杂交。例如:AB 系与 CD 系杂交得 ABCD 系,EF 系与 CH 系杂交得 EFCH 系,最终 ABCD 系与 EFCH 系再杂交,培育综合优良性状的后代。(三)级进杂交法
若需保持已有育种成果(如半成品鸽种),或在地方优良品种基础上掺入其他优秀鸽种血液,同时保留基本特征,可采用级进杂交:不断引入外缘优秀鸽种与本地鸽种(或半成品鸽种)杂交,且引入鸽种需与本地种在外观上相近,避免性状走样。例如:本地种 × 引入种得子一代,子一代再与引入种(或本地种)杂交,依改良效果决定后续步骤。育种方法的选择需结合自身鸽种情况,根据遗传变异程度灵活调整。育种方法是手段,培育新品种才是目的,正如有限的汉字可创作出千古文章,育种者需在实践中深入研究、灵活运用方法,方能培育出理想的鸽子品种。
(四)近亲交配:育种中的关键手段
培育新品种,近亲交配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若不掌握这一方法,很难实现育种目标。1. 近亲交配的定义
近亲交配指配对双方共同祖先的总代数不超过六代的个体间交配,涵盖父女、母子(回交),兄妹、姐弟(自交),姑表、姨表(亲缘交)等形式。2. 近亲交配在育种中的核心用途
- 固定优良性状:当育种中出现符合预期的优良性状时,通过近亲交配可使这些性状 “纯合”,突出并保留品种特点。
- 淘汰有害基因:多数有害性状基因呈隐性遗传,近亲交配会使基因型趋于纯合,增加隐性有害基因的表现机会,便于及早淘汰,降低其在种群中的占比。
- 保留优秀个体特征:若种群中出现个别优秀个体,近亲交配能扩大其基因影响,这是经实践验证的有效方法。
- 提纯种群:近亲交配会使种群基因纯合并产生分化,通过筛选(剔除不合需求的性状)可获得性状一致的种群。用这类遗传结构稳定的品系与其他品系杂交,更易获得杂种优势。
- 提高实验准确性:近亲交配得到的近交系遗传结构基本一致,用其做试验能减少误差,提升结果可靠性。
3. 近亲交配的 “双刃剑” 效应
近亲交配虽重要,但也存在有害面:可能导致后代体质下降、体型变弱、适应性差、生活力降低,甚至出现畸形等衰退现象。因此,需掌握科学方法,趋利避害。4. 近亲交配的实操要点
- 明确目的:需清楚通过近亲交配要固定哪些性状(如羽色、体型、归巢能力等),且必须选择身体健壮的个体进行交配。
- 确定性状主导方:明确需固定和强化的主要性状来自父方还是母方,这决定了近亲交配的方式(如父系回交或母系回交)。
- 灵活控制代数:近亲交配的代数需结合种鸽素质和遗传力调整。有的高度近亲交配(如父女、母子配)子一代衰退不明显,有的兄妹交配衰退却很突出;有的 1-2 代即见效,有的则需多代。关键在 “边试边选”,选择是核心。
- 与严格选择结合:近亲交配的目的是培育有实用价值的鸽种,而非单纯培育 “近交系”。首先要选优秀个体交配 —— 若用劣质鸽近亲,只会让缺点顽固遗传;其次要严格筛选后代,因近亲交配不改变基因频率,后代会出现多种类型,需淘汰有害、不合目标的个体,保留含优良基因的 “纯合子”,才能巩固优良性状。
5. 近亲交配的具体方式
- 父系主导育种:若希望父本性状在后代中占绝对优势,可采用父女、祖父与孙女、曾祖父与曾孙女等连续回交形式。
- 母系主导育种:若以母本性状为主,则用母子、祖母与孙子、曾祖母与曾孙子交配。
- 兼顾父母本性状:若想平衡父母本优良性状,同时避开高度回交的衰退风险,可采用兄妹、姐弟或姑表、姨表交配。从子一代分离的类型中筛选理想个体,淘汰低价值个体,使多数后代成为含优良基因的纯合子。
关键:对近亲交配后代的选择是核心。选得好可加速优良性状巩固,及时淘汰隐性有害基因,提高鸽种同质性,为后续育种奠定基础。
6. 近亲交配与杂交的协同作用
近亲交配无法在一代内消除杂合子,基因纯合需逐代积累;而杂交可在一代内实现杂合化(若两纯系杂交,杂种频率可一次性达标)。因此,育种中常先通过近亲交配筛选理想纯合子(近交系),再与其他优秀近交系杂交,获取杂种优势 —— 这正是培育近交系的意义所在。育种的完整逻辑是:选优秀个体杂交,从子一代优秀杂种中用近亲交配固定优良性状,再用近交系与其他良种近交系杂交,实现外貌一致与 “质” 的逐代提升,最终形成特色品种。
(五)信鸽品种培育的具体步骤
明确遗传规律和育种环节后,具体育种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 确定育种目标
明确培育品种的核心性状:突出什么、改良什么、保留什么。例如 “黑羽毛、黄眼、能放路”“瓦灰夹白条、砂眼、能放路” 等。注意:育种是重点性状的选择,不存在 “十全十美” 的品种。如 “西翁红绛” 虽以红绛为主,但也会出其他羽色,这不影响其品种价值。简化目标可提高育种效率。
2. 建立基础鸽种群
根据育种目标引种,确保核心性状在亲本中存在。例如培育 “黑羽毛、黄眼、能放路” 的品种,需满足:- 至少一亲本为黑羽毛(优先选地方品种,适应性强、羽色遗传稳定);
- 至少一亲本有归巢能力(优秀信鸽);
- 至少一亲本为黄眼。
若难以找到完全匹配的亲本,可灵活调整:地方品种(黑羽毛)作父本,优秀信鸽(能归巢)作母本,通过杂交结合两者优势。
3. 杂交与观察子一代
将基础亲本杂交,记录子一代性状遗传情况:- 显性 / 隐性遗传:如黑羽毛是否显性(直接表现)、黄眼是否显性;
- 遗传力:各性状在子一代中的表现比例;
- 关键性状识别时间:羽色(出壳十几天)、眼砂(2 个月左右)、归巢能力(8-10 个月后放飞测试)。
遗传规律中的 “环连与互换” 会使 “黑羽毛” 与 “能归巢” 随机结合,需耐心观察,筛选出目标性状结合的个体。
4. 子一代近交与筛选
若子一代未出现理想类型,可让子一代近交(自交),利用孟德尔分离与自由组合规律筛选。例如亲本为 “黑羽毛、黄眼、归巢弱” 与 “中雨点、砂眼、归巢强”,子一代自交后会分离出 8 种类型(黑黄强、黑黄弱、黑砂强等),从中筛选 “黑黄强” 等理想类型。关键:近交后代中,外观相似的个体可能基因型不同(纯合子 / 杂合子),需通过放飞测试识别真正能稳定遗传的纯合子(如归巢能力强且后代表现一致)。
5. 多代改良与性状固定
若子二代仍不理想,需持续改良:- 若羽色、眼砂达标但归巢能力不足,用子二代与远距离快速鸽杂交,测试子三代表现;
- 若经多代杂交获得理想个体,通过近亲交配固定性状,形成近交系。
6. 扩大种群与闭锁育种
当理想类型(纯合子)出现,且找到 “最佳配偶” 后,扩大繁殖规模,采用 “闭锁育种”(同一品种内近亲繁殖)保持品种优势。若需突破,可引入新血缘杂交获取杂种优势,但需避免过度杂合稀释优良基因。7. 品种定型
当培育的鸽种具备 “统一外貌、稳定性能、真实遗传” 且得到公认时,育种成功。(六)变异:育种的 “进化动力”
遗传使生物保持物种稳定,而变异推动生物进化 —— 信鸽育种离不开对变异的理解与利用。1. 变异的类型
- 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
- 遗传的变异:由基因型(遗传物质)改变引起,可遗传。如羽色(红羽 / 雨点)、性别差异等。
- 不遗传的变异:由环境引起,遗传物质未变,不可遗传。如饲料差导致的 “僵鸽”(体型小)。
- 一定变异与不定变异:
- 一定变异:同一生物在相似环境中发生的相同变异。如长期强制家飞的鸽群更善飞,长期关养的鸽群飞行能力下降。
- 不定变异:同一物种在相似环境中发生的不同变异。如同窝鸽体型不一、归巢能力有强有弱。
- 突变:遗传物质的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改变和染色体畸变,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内因。例如 “安康羊” 因突变出现短腿性状,经选育形成新品种。
2. 获得性遗传的争议与启示
获得性指生物因环境影响产生的形态或生理变异,其是否遗传存在争议。但实验表明:通过定向选择,获得性可被基因型 “同化”(如果蝇经多代高温处理,翅脉变异从环境诱导变为可遗传)。这对信鸽育种的启示是:长期定向放飞(年年竞翔子一代、子二代),可使归巢能力代代积累,逐步强化 “能归巢” 这一性状 —— 量变引发质变。
3. 变异在育种中的核心作用
- 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岩鸽到现代信鸽的飞跃(羽色丰富、超远程归巢),源于人类对变异个体的定向选择。
- 育种需 “抓变异、促遗传”:从每代信鸽中发现向育种目标变异的个体,通过近亲交配固定优良变异,淘汰有害变异,推动品种向目标进化。
总结:信鸽育种是遗传与变异的平衡艺术 —— 用近亲交配固定优良性状,借变异寻找进化突破口,通过科学步骤实现品种创新。育种者需兼具耐心与智慧,在观察、筛选与实践中推动鸽种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