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育种:理念、方法与原则的深度剖析
- 更新日期:2025-07-16 19:49:14
- 查看次数:
从晚上8点奋笔疾书到凌晨1点28分,我着实疲惫不堪。若不是孩子帮忙,若不删去部分内容,这篇文章恐怕要写到太阳升起。虽已定稿,但读罢却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满纸空洞杂谈,不着边际。既然是育种心得,就应发自肺腑、经得起推敲,否则在行家面前班门弄斧,难免会贻笑大方。
赛鸽育种在遗传学上属于遗传工程范畴。对于普通养鸽人而言,不必过于较真,毕竟“没人能把赛鸽说得清清楚楚”,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做些表面文章,除非能跟随师父悉心养鸽数年。但有一点必须明确,万事万物皆有其本质,“适者生存”是物种进化的根本,正如鸽友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当你向鸽友请教赛鸽育种问题时,他们或许会告诉你A鸽配B鸽再配C鸽;询问詹森鸽的育种原理,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提及“八大系”;然而,若追问八大系的“组配次序”,他们往往会哑口无言,因为他们并未亲身参与詹森鸽的育种过程。
在此,我要特别提醒大家,“组配次序”在育种过程中至关重要,其重要性远超引进一只优良赛鸽。可惜的是,“组配次序”这个概念较为抽象,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虽反复思考,却仍难以用语言和文字将其阐释清楚,绝非我有所保留。
目前,科研界尚未形成以鸽子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基地,赛鸽主要以家系棚舍的方式散养,甚至一个家庭中就存在多个家系。如果只注重引进赛鸽而不进行自主繁育,即便拥有一万只詹森鸽,也无法满足全国30多万个棚舍的用鸽需求。综合上述情况,我认为赛鸽育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重视:
坚持科学育种的理念
我走访了众多鸽友,发现大部分人采用的是类似“擦火柴”的组配理念。他们的鸽棚里虽有名血主力血系,但到了三四代,这些鸽子几乎丧失了原家系的优良特征。若初次配对不成功,这些鸽子要么被闲置直至终老,要么被送到收鸽笼,如此提高“就业率”的代价实在太高。科学育种需要我们摒弃这种盲目随意的方式,以更严谨的态度对待赛鸽的配对。
坚持自主育种水平的提高
若非必要,我很少去鸽市。并非我自命清高、事务繁忙,而是不愿与那些求胜心切、“饥不择食”的鸽友为伍。他们常常急切地请求我帮忙配对,甚至说出“你说哪个不中我就杀掉”这样的话,实在让人难以接受。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耐心地劝诫鸽友,要给每只鸽子一次机会,每个配对坚持一个赛季。我的配对原则是“A配B配C配D配E配F……”,如同糖葫芦式,希望能快速找出最佳配对,逐步形成自己的赛鸽体系。我自认为已经尽到了应有的责任。
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建立家系后,最大的问题就是血缘过近。因此,每个棚舍至少要建立三个以上的家系,才能满足正常的育种需求。如果只建立一个家系,若干年后不得不引种时,可以采用两种补救方法:一是引进与自家系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外舍鸽进行改良;二是引进异血进行杂交。不过,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之处,若运用不当,可能导致下一代赛鸽表现不佳。此时,就需要我们保持定力,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组配方式,每位鸽友都可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见解量力而行。
赛鸽育种是一项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需要我们秉持科学的理念、不断提高自主育种水平,并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才能培育出优秀的赛鸽,在赛鸽领域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