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幼鸽开家:养鸽人的心结与科学应对之道

幼鸽开家:养鸽人的心结与科学应对之道

  • 更新日期:2025-09-21 13:34:47
  • 查看次数:
赛鸽圈,幼鸽开家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几乎每位养鸽人都对此有着复杂的心情 —— 既盼着幼鸽展翅,又怕它们一去不回。从种鸽配对到幼鸽出栏,每一步都浸透着心血:种鸽状态调整、配对成功后的期待、鸽蛋孵化时的每日查看、幼鸽出壳后操心乳浆喂养,七天后还要按时投喂原食与育雏丸。粗略算来,一对幼鸽的育成,养鸽人亲手照料的次数少则三四十次,多则上百次,时间、精力与财力的投入,让每只幼鸽都成了心头牵挂。
可到了春末开家的关键期,这份牵挂便成了揪心的焦虑。顺利开家的幼鸽能让人心生欢喜,但游棚丢失的情况却屡见不鲜。以我自己的鸽棚为例,每年开家总有损失,少则两三羽,多则六七羽,且丢失的往往是精心培育的主血后代。那种失落感,就像 “无可奈何花落去”,空留满心遗憾,个中滋味难以言说。

一、幼鸽游棚丢失的四大核心原因

虽心疼丢失的幼鸽,但冷静分析后不难发现,游棚并非偶然。结合实际观察,导致幼鸽开家丢失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1. 鸽棚硬件存在缺陷

部分鸽棚没有设置亮笼,或亮笼空间过小。幼鸽离开亲鸽后被关在封闭棚内,缺乏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与饲养 “死条鸽” 几乎无异。等到幼鸽产生飞翔欲望时,一旦放出棚,往往不等熟悉周围环境就直接高飞,即便在棚舍周边盘旋,也认不出这是自己的家,最终迷失方向。

2. 开家日龄把握不当

开家过早易让幼鸽受惊,过晚则可能适得其反。我的堂弟曾有过深刻教训:去年秋天,他棚里一对主血种鸽孵出的幼鸽,骨架、膀条等条件都十分出色。他因担心早开家丢失,一直圈养,直到幼鸽倒了三根膀条才放棚。结果幼鸽出棚后像脱缰的野马,径直飞向远方,再也没有回来。原本寄予厚望的幼鸽,只因开家太晚,成了 “落天鸟”,几个月的心血付诸东流。

3. 新老鸽混群远飞

幼鸽年龄小、发育未完全、体力有限,虽能勉强跟随老鸽远飞,却没有足够的体力返回。清晨家飞时,若幼鸽跟着老鸽出棚后四十分钟仍不见踪影,返回时又七零八落,那么幼鸽丢失的概率极高。今年春天,我棚里两羽幼鸽就是因为与自家老鸽、村内其他鸽子混群远飞,最终游棚丢失。

4. 遗传因素的潜在影响

这类情况概率虽低,但无法忽视。有些种鸽的后代开家存活率极高,再折腾也很少丢失;而有些种鸽的后代却频繁游棚。我棚里有一羽 “双七名雄”,曾连续两个赛季在七百公里赛事中获得第七名,鸽友们都赞其是优质种鸽。可三年间,我为它搭配过三羽雌鸽,先后出了十多只幼鸽,却没有一羽能在开家十多天后留在棚内,最终只能将这羽种鸽留作 “摆设”,放弃其育种用途。

二、降低幼鸽游棚率的三大实用对策

幼鸽开家丢失无法完全杜绝,但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准施策,能有效减少损失。针对上述原因,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精准把控开家日龄

幼鸽发育正常的情况下,30 日龄至 35 日龄是开家的最佳时段。此时幼鸽只会低飞,不会远翔,放出棚后不会因高飞迷失。开棚时间建议选在下午四点后,避免强光与外界干扰,让幼鸽在棚舍周边自由活动、熟悉环境。晚上收棚时,务必检查每只幼鸽的归棚情况,对不会自主入棚的幼鸽,要轻手捕捉后从跳门放入,连续坚持 5 至 7 天,多数幼鸽就能牢记自己的家,为后续开家打下基础。

2. 科学规划开棚时间

幼鸽 40 日龄至 60 日龄期间,每天下午六点开棚,让其在棚舍周边飞飞停停一个多小时,既能锻炼飞行能力,又能避免远飞;60 日龄后,可改为早晚两次开棚,早上九点放棚,十点左右通过喂食呼唤幼鸽入棚,下午仍保持六点开棚。这样的时间安排能避开早上六点至八点鸽子高飞远飞的巅峰期,有效抑制幼鸽游棚的可能。

3. 完善鸽棚硬件配置

有条件的养鸽人,建议为幼鸽配备宽敞的亮笼。断呕后的幼鸽在亮笼中饲喂,30 日龄后可直接从亮笼开家,既能让幼鸽提前熟悉外界,又省时省力,开家成功率更高。若无法设置亮笼,也可将幼鸽笼移至阳台,但需在鸽笼上方做好遮晒防护,减少外界环境对幼鸽的刺激,辅助提升开家成功率。
此外,对于开家后缺乏记性、爱游荡、总往别人家鸽棚钻的幼鸽,即便出身名贵,找回后也应果断淘汰。这类幼鸽留棚不仅难以成才,还可能影响其他鸽子,心软只会得不偿失。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养鸽经验,难免存在偏见,希望能为同为养鸽人的朋友提供些许参考,也欢迎大家交流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