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育种:从詹森兄弟到择优杂交的启示
- 更新日期:2025-05-18 06:59:32
- 查看次数:
自1960年起,我便踏上了信鸽摄影的征程。这份工作宛如一座桥梁,让我得以与欧洲顶级信鸽名家亲密接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让我有幸拥有了许多珍品鸽。尤为荣幸的是,我成为了首个为詹森兄弟拍摄的人。时光荏苒,40多年已然过去,但往昔的点点滴滴依旧清晰如昨。
上世纪60年代初,我为詹森家族拍摄时,仔细端详了他们鸽舍中的鸽子,这也是工作所需。我发现部分鸽子已逾15岁,足环大多是1946年至1950年间的。这些鸽子着实与众不同,相较于如今常见的詹森鸽,它们身形更为修长,有些鸽子的羽毛手感略显粗糙,然而它们的翅膀却强劲有力。其中,细长的第三根主羽格外引人注目。它们的眼睛深嵌于头部,颗粒粗糙,目光坚定地直视前方,令人过目难忘。深棕色眼睛的鸽子最为突出,此外还有黄色的眼睛,以及宛如玻璃球般透明的眼睛,甚至还有如今难得一见的白眼睛。那些表面颗粒坚硬的蓝色、棕色眼睛同样十分出众,与现在的詹森鸽相比,它们的瞳孔极小。这足以说明,经过多代繁殖,如今的詹森鸽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詹森家族在信鸽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赢得了众人的崇敬与关注。然而,他们对鸽子来源和育种方式守口如瓶,这无疑为其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仿佛一个真实存在的神话。一些对詹森育种仅略知皮毛的作者,大肆宣扬“世界上最纯净的种群”,这让一些纯种繁殖的狂热者更加痴迷。由于部分书籍的片面阐述以及对育种理解的表面化,一些鸽刊读者坚持主观的纯种育种方式,结果在比赛中屡屡受挫,还遭受了经济损失。在此,我要声明,我并非诋毁詹森兄弟的育种方式。我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精髓,同时也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辩证地看待。我与许多国家的养鸽者深入交流过,发现大家对同一理论的理解存在差异。在我看来,詹森兄弟的成功秘诀在于,在保持种系的基础上引入优秀的新鲜血液,即“择优杂交”。我曾就此向詹森兄弟求证,70年代中期,我受电影厂雇佣为詹森家族拍摄影片,在詹森家工作了几周。负责育种的艾德兰·詹森(Adriaan Janssen)多次告诫我:“若想用我们的鸽子育种,切记不能让起源相同的鸽子配对。若从Merckx血统中选了一羽鸽子,就别给它配同一血统的雌鸽。”艾德兰·詹森在育种方面堪称专家,我对他的话深信不疑。
我的两位好友史妙特(Wout Smeulders)和克拉克(De Klak)与我观点一致。他们引进詹森系鸽子,并将其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史妙特自50年代首次引进詹森兄弟的鸽子后,便深深为之着迷。他独具慧眼,在育种方面天赋异禀,被赛鸽家们赞誉为“金手”。经他培育的鸽子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在赛场上战无不胜。我常去史妙特家做客,为他的重要鸽子拍摄照片,也常与他探讨选鸽育种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我带一位“纯种论”的狂热者去史妙特家,史妙特向他讲解了择优杂交育种的理念,还提醒不能单纯以貌取鸽,好鸽子并非一眼就能识别。返程途中,这位朋友不屑地说:“什么‘金手’,要是用这种方法,我才不买他的鸽子。”他始终固执己见,自然与好成绩无缘。虽然这已是多年前的趣事,但史妙特的观点对我影响深远。在史妙特的众多优秀赛鸽中,传奇“531”(NL - 742366531)尤为突出。它在8年里参赛102次,斩获15次冠军,堪称近代最优秀的赛鸽。凭借史妙特的育种天赋,“531”的子子孙孙,直至第五代都战绩斐然。像备受赞誉的“神奇男孩05”(Wonder boy05)、“神奇男孩06”(Wonder boy06)是“531”的孙子;“James Bond 007”(NL - 831774007)是“531”的曾孙。克拉克更是当之无愧地被誉为“荷兰的詹森”,他在育种方面与好友艾德兰·詹森一样天赋出众。如今,许多大名鸽的血脉中都流淌着克拉克鸽的基因。例如近年来备受瞩目的“神奇666”(B88 - 6375666)就出自克拉克之手。它在4年的比赛中获奖58次,其中6次夺冠,还连续4年成为有700多鸽舍参赛的鸽王冠军。其后代在80公里 - 600公里的比赛中,共获得150个冠军,一羽曾孙还荣获1999年欧洲杯冠军。
多年来,得益于工作之便,我收藏了不少名鸽,朋友们都称我为“名鸽收藏家”。我始终坚守择优杂交、保持强势基因的原则,我的鸽舍输出的鸽子已荣获31次全国冠军,有20羽以上的奥林匹克鸽,还23次获得荷兰、比利时、德国地区和全国赛的As鸽王。近千名养鸽者凭借我鸽舍的鸽子在俱乐部及各种协会的比赛中夺冠。这些成绩让我倍感骄傲,也告慰了那些已逝的养鸽名家朋友们。
养鸽的育种方式多种多样,优秀的鸽子往往诞生于不同寻常的偶然结合。每一代都注入新的遗传特征,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保持优秀鸽子的强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