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信鸽种性与遗传:从基础特征到杂交优势
- 更新日期:2025-07-05 22:43:43
- 查看次数:
在信鸽领域,讨论种性和遗传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核心概念。在鸽界,经常听到诸如李种、吴凇、詹森、胡本等名词,这些实际上是指特定的族系,而非严格的种系。以人类为例,钱氏家族虽然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但他们仍然是黄种人,而非所谓的“钱种人”。这说明,一个家族可能在某一领域表现出色,但这并不改变其基本的种性。同样,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后续讨论信鸽的种性、遗传、配种方法以及放飞实践中的优秀赛鸽筛选和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信鸽的不同种性(尤其是原始种性)在外观上有显著差异。从羽色上看,可以分为黑色、白色、瓦灰、红酱和雨点五大类;从眼睛颜色上,可以分为桃花和鸡黄两大类。此外,原始种性具有严格的属地性,其差异不仅体现在外观形态上,还包括生理特性。例如,欧洲鸽子体型较大,多为赛鸽型,具有很强的归巢性;而亚洲鸽子体型较小,多为观赏鸽,放飞归巢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在研究赛鸽时,主要关注的是来自欧洲的鸽子,包括当年侵华日军遗留在中国上海吴淞的一批军用通信鸽,这些鸽子大多也是来自欧洲进口的。
生理特性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强化训练来改善,但基因中的归巢性等特性是很难通过训练改变的。欧洲很早就将鸽子用于军事和民用通信,在长期的人为培育中,鸽子的放飞归巢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北京的观赏鸽则以宫廷观赏为目的,体型丰富多彩,欣赏价值很高,但归巢能力较差。因此,在培育赛鸽时,不可能采用北京观赏鸽作为基础种鸽,因为它们的基因中归巢性本身就很差。
信鸽种性遗传的基础特征
信鸽的种性遗传主要关注放飞比赛,因此必须研究欧洲鸽子。可以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赛鸽,其种源都可以追溯到欧洲。在我国,上海的李种是由李梅林先生从德国引进的,创造出优异放飞成绩的种性,羽色以黑雨点为主系,并延伸出一系列杂交优势支系。吴淞鸽则是由当年日本军界从荷兰、比利时引进的,创造出优异放飞记录的种性,羽色以瓦灰为主系,并延伸出多个支系。
一只优秀的赛鸽,必须具备自身和家族曾经创造优异放飞成绩的条件。而一只优秀的种鸽,不一定要求其自身创造放飞记录,但它必须是创造辉煌成绩的家族后代,并且该家族的血缘主系基因优势在其体内得到体现。因此,培养优秀的赛鸽必须以优秀的种性为基础,而种性显现是识别种性的基础。羽色、体形、鼻型、嘴型、眼睛、脚爪等特点,都是鸽子种性遗传中的生理外相反映。种性显现越单纯,遗传基因就越强,一旦这个种性家族有着辉煌的放飞成绩,那么这个家族中种性显现越单纯的鸽子,作为基础种鸽就越好。
信鸽种性显现的基础特征
以人类为例,我们很容易区分混血儿,因为我们熟悉人类的基础种性。我们知道,按肤色可以分为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眼睛颜色有蓝、黑、褐;头发颜色有黄、黑、褐;体形特点上,鼻梁高的是白人,鼻孔大的是黑人,体型相对小巧的是黄种人。这些地域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信鸽也一样,其原始种性特点可以从羽毛和眼睛上区分。从羽毛上看,可以分为白鸽、黑鸽、瓦灰、红酱和雨点五大类;从眼睛颜色上,可以分为桃花和鸡黄两大类。这些基础特征是我们在运用杂交优势时必须抓住的切入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鸽的种性和遗传,从而在实践中更有效地筛选和培育优秀赛鸽。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的信鸽育种之路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