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育种:科学配对与严格筛选之路
- 更新日期:2025-05-12 09:38:10
- 查看次数:
在赛鸽的世界里,培育出优秀的赛鸽下代是每位鸽友的梦想。然而,赛鸽育种并非易事,充满了挑战与不确定性。
通常情况下,除非一羽赛鸽能尽早证明自己具备孵育优秀下代的能力,否则我们只能依据其比赛成绩、血统特征等外在迹象,来推测它是否能将竞翔特质遗传给下一代。不过,对于鸽友而言,外在身体特征所显现的遗传,仅仅是整体遗传能力的一小部分。有时,我们的推测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但正如鸽友们所说,有个方向总比盲目摸索要好,尽管这其中透着无奈。
实际上,赛鸽的外在表现仍有值得关注之处。比如赛鸽平时的活力表现就十分关键,因为良好的身体状况往往具有遗传性,会在下代身上体现出来。就个人而言,在为种鸽配对时,除了活力因素会重点考虑,其他外在特征并不会花费过多精力去考量。当然,如果发现赛鸽存在重大身体缺陷,那肯定会将其淘汰。
在种鸽配对的问题上,鸽友们的观点往往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某种配对方式绝佳,而有人则觉得不可行。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不能将两羽拥有相同白砂眼结构的种鸽配在一起,理由是这样配对产生的下代眼睛颜色会变浅,竞翔和育种能力都会受到影响。但在我看来,除非有确凿证据表明某一种配对方式会对羽质或眼睛结构产生特别不良的影响,否则不必轻信这类说法,无需理会这些配对偏见。
互补配对是鸽友们常提及的一种配对方式,其目的是改善赛鸽下代的体格。具体做法很简单,就是让在某项身体结构上存在不足的赛鸽,与具备该项优点的赛鸽配对,期望下代能弥补这一缺陷。例如,短龙骨的赛鸽与长龙骨的赛鸽配对,羽质粗糙的赛鸽与羽质柔软如丝绒的赛鸽配对,胆小怕生的赛鸽与亲近鸽主的赛鸽配对等。然而,这种配对模式的思考并不完全正确。因为特质的遗传并非由单一基因决定,众多基因相互混合时,其变化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就像母鸽为白色、公鸽为黑色,子代的基因表现并非只有白色或黑色,还可能出现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种颜色,这是父母鸽基因相互调和的结果。而且,基因表现型还会受父母鸽一方基因强势程度的影响,强势基因会压制弱势基因,使子代呈现出其特有的羽色。
回顾以往,鸽界强豪们曾对赛鸽的体型、羽型、羽态等外在特征进行过诸多改良尝试。但如今,随着赛鸽外在特征逐渐趋于相似,对这些外在表现型的改良工作也相应减少。曾经流行的眼志或翅膀理论,如今讨论的人也不如以往多,即便有人提及,也多持保留态度。当然,如果是为了展览比赛进行改良,那只需将最漂亮的赛鸽相互配对即可,这属于特殊情况。
许多鸽友热衷于分享自己的赛鸽配对经验,其初衷是为了提高赛鸽的竞翔成绩。分享本身并无过错,但由于个人思维的差异且缺乏科学理论支持,往往会给他人带来困扰。毕竟,每个人的经验不同,同一方法由不同人执行,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比如,有的鸽友通过近亲配对培育出了许多优秀赛鸽,便坚信近亲繁殖是培育优良赛鸽的唯一方式;而另一些鸽友采用同样的方式却收效甚微,就会认为杂交才是生育优秀赛鸽的途径。
在现实中,当鸽友多次尝试将白砂眼的种鸽互配,却始终未能育出像样的赛鸽时,自然会觉得这种配对方式不可取;反之,如果这种配对一直有好的结果,就会让人相信这是一条成功之路。由此可见,赛鸽育种的难点在于难以找到合适的种鸽进行配对。虽然我们不会只培育出绝对差的赛鸽,但要培育出绝对优秀的下代也并非易事。而且,无论采用何种配对方式,对最终结果产生巨大影响都不容易,造成严重灾难的情况也较为罕见。所以,鸽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配对方式,无论是不同眼色的种鸽配对、杂交还是选择有血缘关系的种鸽配对,都有其合理性,但要明白,没有一种育种方式能保证绝对的结果。
对于赛鸽育种,我有一些建议。一直依赖某种特殊的筛选或配对方式,成功的几率并不大。虽然有时会有机会和运气降临,但往往难以持久,也难以让人信赖。大多数育种形式只能培育出一般品质的赛鸽,要提高鸽舍内赛鸽的平均水准,严格的选择标准必不可少。我们应不断淘汰鸽舍中水平一般的赛鸽,持续培育最佳种鸽的下代,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的机会。
我不相信有人能在不熟悉的鸽舍中选出最佳种鸽。我认为,观念清晰的优秀鸽友更有机会培育出优秀的赛鸽下代。他们并非拥有特殊的洞察力,而是能在合适的时机,为种鸽提供表现和培育优秀下代的机会。通过竞翔考验,让优秀的赛鸽下代在比赛中证明其优秀的遗传基因。这些鸽友不仅会对赛鸽进行严格筛选,在配对时更坚信“龙生龙,凤生凤”的道理,从而快速提升鸽舍赛鸽的平均水准。可以说,鸽舍里赛鸽的品质与鸽舍主人的观念相互影响,是提升赛鸽水准的重要因素。
在赛鸽运动中,最容易成功的捷径是,养鸽之初先拥有优秀的种鸽作为基础,然后将表现最佳的公鸽与母鸽配对,或者让与最佳种鸽有血缘关系的其他种鸽相互配对。这种配对模式培育出优秀赛鸽下代的机会相对较大,但也有其局限性。如果培育的赛鸽数量超过鸽舍的容纳量,赛鸽不仅无法充分发挥能力,还可能因鸽舍拥挤引发打架受伤、疾病感染等问题。
此外,赛鸽的竞翔成绩和育种能力并不总是对等的。竞翔成绩优秀的赛鸽,育种能力不一定强;而有些失鸽之后的赛鸽,反而可能成为优秀的种鸽。但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最好的公种鸽配上最好的母种鸽”模式,一些特殊情况难以兼顾。
“最好的配上最好的”育种模式,需要依靠严格的筛选才能实施。我们应避免用水平不足的种鸽培育下一代赛鸽,在筛选配对前就淘汰那些水平不够的赛鸽,让无足轻重的种鸽不再影响整体素质。这样,鸽舍中种鸽的素质最终会得到提升并趋于一致。如果通过这种育种方式出现了比赛成绩优秀的赛鸽,从其血统书上往往能发现与优秀祖先的血缘关系,我们就可以再次采用最佳公母鸽互配的育种模式。不断重复这一过程,鸽友们会惊喜地发现,鸽舍中赛鸽的水准会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