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幼鸽家飞:打破传统误区,提升赛鸽竞翔潜力 更新日期:2025-11-08 21:53:18 查看次数: 近日,我偶然读到几篇关于幼鸽开家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些鸽友不敢在清晨让幼鸽家飞,还在换羽期为幼鸽关棚15天,美其名曰让幼鸽度过“危险期”,以此减少损失、避免幼鸽游棚。读完后,我内心五味杂陈,这种做法看似是在保护幼鸽,实则断送了赛鸽选手的争冠机会。为了让更多鸽主走出误区,我结合自身多年的养鸽经验,撰写此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我的幼鸽家飞实践 我的幼鸽在20天大时就断乳,移入幼鸽棚。幼鸽棚里放足了清水和小粒幼鸽饲料,我并不担心幼鸽的成长和健康问题。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幼鸽赛制下,争分夺秒培育早熟鸽型是关键。而且,让幼鸽尽早独立,亲鸽就不用过于劳累,既能保护种鸽素质,又便于开展亲和工作。 幼鸽头一天和次日往往不思饮食,只是静静地卧着休息。这个时候,我会为它们保持一个安宁的环境,避免让它们感到安全受到威胁而消耗能量,产生应激反应,因为这会影响幼鸽的体质,甚至可能导致生病。到了第三天下午,幼鸽开始尝试吃食,吃了几粒后觉得有味道,便狼吞虎咽起来,完全不用我人工追喂,也不会浪费时间。 实践证明,我的这种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幼鸽自己采食,成熟得更快,长得也更壮实,丝毫不比亲鸽哺育的差。同时,亲鸽也能得到良好的休养,不会过度消耗体力。幼鸽自己采食几天后,就开始和我亲近起来,也不再怕我了。而且,和巢里的幼鸽相比,它们的翅翼发育得更好,更早学会了飞上栖架,家飞也能早日开展。 幼鸽棚可以环视鸽棚四周。30日龄时,幼鸽已经熟悉了内外环境,会在棚内飞上飞下,懂得听我的信号,甚至还会争食,拍打、啄我的手。 第34天,是幼鸽家飞的第一天。幼鸽出棚时,探头探脑的,到了棚外马上飞回棚顶,围绕着晒棚周围跳上跳下。这个时候,我会对它们进行必要的亲和引导,让它们顺利进棚。 第二天,幼鸽还是和前一天差不多,但有个别幼鸽会飞到鸽棚旁边的高处,其他幼鸽也会跟着飞上去,在上面凝望远方四周。五分钟后,它们偶尔会围绕高处落脚点做短暂盘旋,应该是在熟悉落脚点是否踏实,这时我会呼唤它们进棚。 第三天,鸽笼门一开,幼鸽没有在鸽棚四周闲庭漫步,而是直接飞上高处,过一会儿就起飞了,开始正常家飞。 第四天,鸽笼门一开,幼鸽们迫不及待,从出笼后没有再飞上高处这个“中转站”,而是直接飞抵天空,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家飞。 家飞成果与经验 在幼鸽家飞方面,我一直坚持清晨家飞。养鸽十三年来,我只丢过十一羽幼鸽,其中有一年丢得最多,也就两羽。而我的鸽棚每年培育的赛鸽幼鸽健将有一百七十余羽(当然不是全部参赛),由此可见,幼鸽的游棚率极低。 幼鸽家飞时也有跟随老鸽家飞的情况,但老鸽飞远时,它们并不会跟着过去,而是“兵分两路”,先行回来。它们会在鸽棚附近家飞,然后落定进棚,根本不像有些鸽友所说的会跟丢。 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鸽子本身的品质;二是鸽子足够聪明,素质较高;三是前期亲和工作做得足够到位;四是严格控制赛鸽的落脚点,将其控制在1 - 2处,比如“棚 - 天 - 棚”或“棚 - 天 - 落脚点 - 棚”,绝对不允许有两个以上落脚点,否则幼鸽容易游棚,而且比赛时进棚速度也会变慢。如果幼鸽养成了不良习惯,一定要想办法纠正,否则会后悔莫及。 家飞半个月后,我会开始让幼鸽进行5KM、10KM、20KM、40KM、60KM的四方逐一放飞,每次放飞间隔7分钟一只,并且每次都要做好登记和分析。这样做可以让鸽子成长得更快,熟悉运输笼,明白主人的目的,变得更加心智聪明。当然,鸽子后续的发展还要靠种性和身体素质。 对传统做法的看法 在换羽期关棚的做法,实在是贻误了幼鸽的训练良机。有些鸽友可能是因为亲和工作做得不够,或者鸽种本身存在问题,又或者是鸽棚过于拥挤导致幼鸽游棚,这些都非常可惜。 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对初学者有所帮助,也期待更多的鸽友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让我们一起探索更科学、更有效的养鸽方法,为赛鸽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