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种鸽培育的实践与心得:从配对到筛选的精细化管理

种鸽培育的实践与心得:从配对到筛选的精细化管理

  • 更新日期:2025-07-28 11:38:35
  • 查看次数:
在多年的养鸽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家鸽舍的种鸽培育方法,从预配对的巧妙安排到种鸽的严格筛选,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对赛鸽事业的热爱与思考。

预配对:为正式配对扫清障碍

近几年来,我养成了在十月底、十一月初给种鸽进行预配对的习惯。这个步骤看似简单,却为十一月底的正式配对省去了不少麻烦。
此时,幼鸽舍恰好空闲下来,我便利用这个空间,将那些彼此排斥的种鸽放在一起隔离饲养。在鸽舍的阴暗角落或硬纸板盒里放上一个巢盆,没过多久,这些原本互不相容的种鸽就能逐渐融洽相处。预配对的核心优势,就在于能让种鸽在产蛋前消除彼此间的差异,为后续的繁殖打下良好基础。

配对:从繁琐到高效的转变

过去,配对方案的制定曾让我耗费大量时间,常常在纸上反复修改,还总被犹豫不定的情绪困扰,搞得自己郁郁不欢。但如今,我只需利用等待开饭的这点时间,就能敲定配对方案。
我会在合适的时机将雄鸽移入鸽舍,让那些还没有巢箱的雄鸽自行挑选。由于有了之前的预配对,一些已经相处融洽的种鸽早已结伴,我无需花太多时间去关注它们的配对情况。不过,我并不允许种鸽完全自由配对,通常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完成二十对种鸽的配对工作。
现在,我采用互补的方式进行配对:不会将大个头与大个头、小体形与小体形的鸽子配在一起,会让眼睛色泽浅的与色泽深的配对,诸如此类。当然,这并非是一个绝对有效、立竿见影的规则。
我的所有种鸽手感都很不错,我从不接纳任何有外观缺陷的鸽子。而且,它们几乎都是高水准的成年赛鸽,或是与这些优秀赛鸽有血缘关系的。我坚信好的种鸽和优良血统能孕育出高品质的后代,但同时也明白,仅凭手和眼睛,没人能配出所谓的 “超级配对”。要是配对真有那么容易,养鸽业早就在若干年前就迎来鼎盛时期了。

种鸽的挑选:谨慎筛选,去劣存优

挑选种鸽并非易事,需要谨慎对待。优秀的种鸽本就稀有,根本不存在能和任何配偶都繁殖成功的鸽子。繁殖舍和种鸽,永远是养鸽爱好者关注的核心。繁殖舍里通常安置着成功赛鸽的后代及其兄弟姐妹,还有高价购入的、来自名家鸽舍的鸽子。但不幸的是,无论这些鸽子价格多高、血统多高贵,大部分的育种价值其实并不高。
识别糟糕的种鸽并不难,关键是要抛开它们的家谱和原系名字,只看实际育种成果。两年后统计一下留下的幼鸽数量,如果一对种鸽连一羽幼鸽都没留下,那就果断将它们除去,再换另一对种鸽尝试。
不过,也有棘手的情况:个别种鸽或配对鸽只育出一羽幼鸽,之后就毫无收获了。即便知道其中可能的原因,这种现象还是时常发生。
一般鸽友会耐心等待三到四个赛季,期盼能有好结果。最后往往会被迫将雄鸽或雌鸽与更年幼的鸽子配对,再耐心等到下一年,整个过程可能长达五年。

我的鸽舍:严苛原则下的高效管理

在挑选自家种鸽这件事上,我的态度向来是说一不二、毫不妥协。如果一对种鸽能经常繁殖出值得培养的幼鸽,那它们就可以不被拆散,我会为此仔细做好记录。但要是一对 “证实” 过的种鸽到年底都没给我留下一羽幼鸽,我就会拆散它们。任何一只雄鸽或雌鸽,只要连续两年都没培育出值得培养的幼鸽,就会被我淘汰,除非是因为自家房屋附近的高压电缆伤害了幼鸽,导致它们无法证明自己的才能,我才会格外通融。
2002 年赛季结束后,繁殖舍里有一羽深羽色种鸽产下的最小儿子,是 1998 年的雄鸽,外观十分华丽,1999 年曾培育出一羽超强的幼年雌鸽。但次年,与同一雌鸽配对,只育出一羽资质平平的赛鸽,我已经将其淘汰。2001 到 2002 年间,它与不同雌鸽配对,也没留下后代。这充分说明,外观漂亮的鸽子未必就是好种鸽。
还有一羽 1995 年的雌鸽,是我 “雨点雄” 的女儿,过去经常培育出上乘幼鸽,但近两年却毫无表现。隔壁邻居用它培育出一羽很棒的种鸽,而它的巢箱现在已经被一羽幼年雌鸽占据。
我的原则或许看起来苛刻、不近人情,我也承认自己时不时可能会犯错,有时甚至过于冲动,杀掉了一羽好鸽子。但事物总有两面性,如果不严格挑选,鸽舍不知不觉就会鸽满为患,反而不利于种鸽的培育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