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品种的形成、改良与选择策略
- 更新日期:2025-07-17 20:39:52
- 查看次数:
应众多读者的来信请求,我决定抽出时间撰写此文,深入探讨赛鸽杰出品种的形成、改良、维持以及其他重要因素。这项任务颇具挑战性,绝非寥寥数语就能阐述清楚。但作为鸽子领域的报导者,我有责任为读者排忧解难,所以我会用简洁易懂的文字进行说明。
品种形成的关键要素
品种形成的首要条件是拥有能够繁育出优质赛鸽的杰出种鸽。即便出自世界顶级品种,若种鸽本身质量欠佳,即便采用最完善、最适宜的繁育方法,所生育的后代质量依然难以保证。正所谓“铭鸽来自铭血”,虽然优秀血统不一定能必然孕育出铭鸽,但无疑会增加这种可能性,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繁殖方法就不重要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种鸽的选择、配对以及对所需类型的了解等,都是培育优良品种的基础。因此,我将“选择种鸽”置于首位,它就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是赛鸽未来和长久胜利的根本依据。一位养鸽者若能精心挑选种鸽,不惜付出时间和成本引进优质种鸽(当然,高价并不等同于好鸽子),那么他便掌握了致胜的关键。有了基础种鸽后,还需要为它们打造一座理想的鸽棚(并非追求豪华,而是要满足实际需求),供优良种鸽和选手鸽居住。在比赛季节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淘汰,这一点我会详细说明。实际上,多数鸽棚全年都在进行优胜劣汰的工作,但我所说的淘汰,是指比赛结束后的首次选择,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次。
赛鸽的筛选与淘汰
首次筛选应尽早进行,换毛末期除外。换毛期的首要任务是避免鸽棚过于拥挤,应将繁殖和比赛表现不佳的老鸽转移到其他地方,否则可能会影响其他鸽子的健康。换毛结束后,通过外观来挑选鸽子会变得更加困难。
换毛后,仍有许多鸽子需要筛选。可以选择10月(秋末初冬)移走表现不理想的鸽子,实际上,在换毛前就应进行这一操作。对于那些迟归但带有清新气息的幼鸽,有人认为这是长距离赛鸽的征兆,虽有一定道理,但精力充沛的鸽子通常会迅速归巢,这是长、短距离赛鸽的主要特征。有意志力且精力充沛的鸽子才能产生速度,而速度是夺冠的关键,这也是现代长距离赛鸽必备的特质。在比利时的长距离比赛中,就能明显看出速度在冠军鸽表现中的重要性,当然,速度还需与耐力相结合,才能在长距离赛事中获胜。
如果依据飞行记录来选择鸽子,还需考虑诸多重要因素。例如,鸽子可能因外在因素(如缺乏机会或必要物质)而表现不佳,此时不应过分指责。幼鸽若健康状况不佳,也难以展现其潜在能力。养鸽者在根据比赛成绩选择鸽子时,应自问:“鸽子健康状况如何?训练是否得当?参赛时是否有获胜机会?失败是否由自身原因导致?”在不重要的比赛季节后,选择鸽子对养鸽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天气良好时,优秀鸽子有望获胜,而健康不佳的鸽子则可能失利。若给予这些鸽子公平的机会,在健康良好或天气适宜的情况下,它们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冠军鸽。
在判断竞赛价值时,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因为这是一个可靠的选择标准。即使在恶劣天气下,健康良好的杰出鸽子仍可能展现出飞行能力。首次筛选时,应立即移走所有虚弱和比赛表现不佳的鸽子。我在观察冠军鸽舍和国家级优秀鸽棚时发现,棚内超过3岁的鸽子寥寥无几。这是因为大部分冠军鸽棚只保留最杰出的鸽子,偶尔进行新的尝试。此外,一些鸽子可能因超过比赛年龄限制而失去比赛资格。养鸽者计算每羽鸽子的年度比赛成绩时会惊讶地发现,只有少数鸽子能够获奖。显然,并非每羽鸽子都能做出同等贡献,养鸽者若忽视这一点,就会犯下大错。只有少数优秀赛鸽才能引领养鸽者走向成功,而那些素质较差或偶尔获得小奖的鸽子,往往只会浪费时间和金钱。
许多新养鸽者喜欢饲养过多的鸽子,导致鸽棚拥挤不堪,即便纠正他们的错误也往往收效甚微。我个人不喜欢看到鸽棚过于拥挤,只有那些经常获奖的老鸽和年轻鸽才有保留的价值。它们不一定是冠军,但成绩也不应与冠军相差悬殊。因此,严格的淘汰是养鸽者必须重视的重要工作。
如今,养鸽者每次都挑选最优秀的鸽子参赛,使得比赛竞争愈发激烈。鸽棚鸽子过多会影响管理工作,所以养鸽者不应饲养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鸽子。如果养鸽者能够了解每羽鸽子的特性和能力,就有可能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丰厚的回报。长距离赛鸽棚通常需要饲养更多的鸽子,而短距离赛鸽棚则可毫不犹豫地淘汰不理想的鸽子。长距离赛养鸽者一般会保留较多鸽子用于繁殖。
比赛前后,应将鸽子分为种鸽、选手鸽、幼鸽和年轻鸽四类。对于曾经表现出色但如今老态龙钟的雌鸽,若从繁殖角度看,只要它们保持活力,就可继续饲养。但当发现其边缘羽毛粗糙或换毛不完整时,就意味着它们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应引入年轻雌鸽取而代之。
在处理鳏夫鸽棚时,应取出那些凭借经验而非速度获得小奖项的鸽子。随着年龄增长,它们体内的媒染剂和能源会减弱,最快速度也会消失。虽然在春季孵蛋期间它们可能获奖,但已无法为主人赢得更多奖项。淘汰那些为鸽棚赢得大奖的老鸽子并非易事,但为了给精力充沛的年轻鸽腾出空间,这是必要的。不过,对于因特殊原因(如生病)未能展现真正实力的优秀鸽子,不应轻易淘汰。如果这些鸽子来年不算太老,经过良好换毛后,可能会再次展现出价值。同样,不应责怪那些刚成年就参赛并获得好名次的鸽子。有些鸽手不顾鸽子健康状况,一味让它们参赛,这是不可取的。对于喜欢飞到鸽蛋上的幼鸽,应进行分置,以免影响大局。
幼鸽的选择与培养
无论目标是长距离赛还是短距离赛,我都偏爱能够获奖的幼鸽。我相信每个鸽棚都是如此,最佳赛鸽往往是在幼鸽期就能获奖的鸽子。适度训练后,它们甚至可以飞行超过200公里。依据比赛成绩选择幼鸽时,要给予它们平等的机会,不要因一次糟糕的表现就严厉指责。如有必要,可将赛程延长至500公里以上。注意观察那些不受天气和逆风影响、能够保持高位飞行的鸽子,以及那些受天气和风向影响较大的鸽子。如果幼鸽归巢时已精疲力竭,鸽主不应责怪它们,这恰恰证明了它们的个性和获奖的意志力。要特别关注如何让它们尽快恢复疲劳,确保隔天能与其他鸽子正常飞行。我对那些因顺风而归巢获奖的幼鸽缺乏信心,因为它们的能力值得怀疑。此外,我不喜欢极度紧张的幼鸽,它们在繁殖和比赛中都难有作为。有些养鸽者因幼鸽过度疲劳而将其淘汰,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至少80%的幼鸽会成为鸽棚中的老鸽。
有些伟大的养鸽者对在孵蛋期间创造奇迹的年轻雄鸽赞赏有加。如果换毛良好、发育正常,次年就不应对它们有过高要求,这与生过一、两次蛋的年轻雌鸽情况类似。少数养鸽者认为它们和老鸽一样无用,但我难以理解为何它们不能像老鸽一样获奖,是因为繁殖过度受损吗?如果雌鸽生过蛋,可视为成熟的标志。但如果雄鸽过于凶猛,迫使雌鸽下蛋时疲惫不堪,可中断孵蛋,用假蛋代替。雌鸽首次下蛋失败时,我不赞成过早让其抱蛋来安抚它,否则可能导致鸽棚中出现大量晚熟鸽子,且缺乏真正的速度。幼鸽能够正面飞翔是早熟的特征之一,应繁殖那些表现出色、可与年轻鸽和老鸽相媲美的幼鸽,即使飞行距离较远也值得培养。
综合考量赛鸽选择标准
总之,我认为赛鸽选择不能仅仅依据比赛成绩。我曾说过:“比赛成绩只能决定95%的飞翔能力”,表现出色的幼鸽长大后不一定能再次取得佳绩,有多个因素会产生重大影响。例如,有些雄鳏夫鸽不参赛,可能是因为愚笨、缺乏经验或不像雌鸽。仅依据比赛成绩来选择和淘汰鸽子,对于保持优良血统往往是不够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比赛成绩毫无价值。养鸽者在选择赛鸽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鸽子的健康状况、飞行能力、个性特点以及血统等,以培育出更优秀的赛鸽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