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赛鸽赛事回顾:肌肉类型决定赛绩走向
- 更新日期:2025-03-31 17:40:46
- 查看次数:
2025年的赛鸽赛事已然落下帷幕,这一年举办了大小数十场赛事,赛距跨度极大,从几十公里到普洱的 670 公里。整体而言,鸽子的归巢状况较为稳定,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赛鸽的肌肉状况。
通过近几年接触近百羽获奖赛鸽,深切体会到:在当下盛行当日归的晴天赛事中,赛鸽若没有一身丰满的肌肉,想要进奖夺冠难如登天。
赛鸽的肌肉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为软肌肉,这类肌肉柔软丰满且富有弹性,将赛鸽握在手中,感觉就像握着一个充气的气球,上浮感十分出色;其二是硬肌肉,其肌肉色素较深,给人沉着的感觉,握在手里紧实有分量,不过弹性欠佳。
软肌肉和硬肌肉各有千秋,很难简单判定谁优谁劣,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软肌肉赛鸽大多体型较短,前胸十分发达,羽毛柔软。它们速度较快,在晴空万里的飞行条件下表现堪称卓越,宛如“太阳鸟”。在五六百公里以内的赛制中,软肌肉赛鸽往往能所向披靡。
与之相比,硬肌肉赛鸽体型通常偏长,羽毛质量稍显逊色,大多紧薄,手感偏硬,羽色较深,深雨点居多,眼砂色素干老油亮。这类赛鸽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表现突出,尤其是在中长距离和超远程赛事中独占鳌头。
赛距与赛鸽的肌肉类型有着紧密联系。赛鸽的肌肉承担着储存能量的重要任务,为赛鸽剧烈飞行提供能量支持。软肌肉如同膨胀、疏松的海绵,能够迅速吸收并储存大量水分,进而储备能量。在赛鸽飞行过程中,软肌肉能快速释放足够能量,为飞行提供强劲动力。然而,其续航能力较差,在能力范围内爆发力强、易夺冠,当日归巢表现好,但隔日归巢的可能性较小。
硬肌肉则像压缩的泡沫,吸水和释放能量的速度都较慢,续航能力却很强,能持续为飞行的赛鸽提供能量。不过,硬肌肉赛鸽爆发力较差,更适合远程赛事。而且由于能量储存慢,大多属于晚熟型赛鸽。
鉴于此,在制定赛制计划时,务必充分考虑赛鸽的肌肉类型。只有这样,才能让赛鸽在适合自己的赛事中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