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赛季和换羽期后鸽子汰选的考量因素

赛季和换羽期后鸽子汰选的考量因素

  • 更新日期:2025-03-08 16:19:13
  • 查看次数:

赛季和换羽期结束后,鸽友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到底该汰除哪些鸽子,又该留下哪些鸽子呢?这一抉择至关重要,我们既不能因过往的荣耀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被今年的失败扰乱阵脚,从而偏离正确的方向。而且,鸽舍的空间、饲料的供给等现实因素也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在阐述我的汰选方法之前,有一点必须说明,由于我重点关注公棚赛,所以在选种、考量赛绩等方面都是以北方公棚赛为依据的。

一、健康:汰选的首要考量

不管是准备留作种鸽,还是打算用于来年参赛的鸽子,健康状况都必须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在我看来,鸽子不管来自何处,健康都是不可或缺的。有些鸽友会因为鸽子的出身或者血统等因素,而放宽对健康的要求并将其留作种鸽,我认为这只是在做无用功,不仅浪费精力,还会使自己的育种方向出现偏差,进而影响自己的信心。

二、幼鸽当年赛绩表现:综合判断潜力

鉴于重点是公棚鸽,本身种鸽的血统和家族背景并不出众,所以我不会过度看重幼鸽在当年秋赛中的名次。不过,幼鸽最好能在当年秋赛中按时归巢。那些赛后恢复不佳或者生病的幼鸽,我觉得汰除比较合适。而对于一些因参赛月龄小而没有取得好成绩的幼鸽,如果它们能够迅速恢复,并且各方面状态还不错,我会考虑让它们在明年春天再次参赛后,再决定去留。

三、数量控制:平衡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

鸽友们在每年冬季汰选赛鸽之前往往充满信心,但真正到了要淘汰的时候却犹豫不决。总是觉得这只鸽子该留,那只鸽子也不能淘汰,这只鸽子品种优良,那只鸽子是高价购入的等等。这就涉及到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关系。

所谓机会成本,就是当选择了A方案,就不得不放弃B方案,而B方案可能带来的收益就是选择A方案的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则是指,选择了A方案之后发现它不如B方案的收益高,但是由于前期已经投入了很多,无法放弃或者舍不得放弃,这就是A方案的沉没成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没成本会不断增加。就像人们常说的“舍得”,有舍才有得。如果总是不忍心淘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会导致优秀的鸽子无法发挥潜力,而差的鸽子会变得更差,让鸽友年复一年地遭受失败。

所以,我会先确定一个鸽舍的存棚数量,然后根据这个数量来决定哪些鸽子留下,哪些鸽子淘汰。以我的鸽舍为例,种鸽棚大概6平米,外面的晒棚也是6平米左右,目前养着种鸽、保姆鸽和新引进的幼鸽共13羽。赛鸽棚8平米左右,有40个巢格,养了18羽鸽子。也许这个数量可以再多一些,主要是今年淘汰的鸽子比较多,很多幼鸽在两个月的时候就被淘汰了,再加上比赛中飞失了五六羽,后期孵化的幼鸽数量也比较少。

四、种鸽汰选:保留优秀与适配

对于那些当年幼鸽表现出色的老品种种鸽,要尽量保留。根据当年公棚赛鸽的表现型,对自己鸽舍的种鸽进行筛选,并且挑选与之相匹配的种鸽。同时,对于自己鸽舍多年传承下来的血统,不能因为一年的比赛失利就全部抛弃。

以08年我鸽舍的几羽取得名次的鸽子为例,它们的龙骨前冲情况一般,不太像我们想象中300公里赛鸽应有的状态,但它们普遍肌肉柔软、丰满,眼睛清澈明亮,羽条方面覆羽良好、羽面平展。

五、当年幼鸽汰选:重视早熟与适应

除了前面提到的因素之外,早熟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对于新引进的幼鸽,如果健康方面没有问题,应该给予它们更多的机会。因为当年引进幼鸽时,存在一个鸽主和赛鸽相互适应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