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鸽眼:鉴鸽的关键密码与思考

鸽眼:鉴鸽的关键密码与思考

  • 更新日期:2025-02-23 11:19:51
  • 查看次数:

在养鸽的圈子里,不少鸽友在鉴鸽时,总会将目光聚焦在鸽眼上,期望能从这小小的眼睛中找到鉴定鸽子优劣的线索。有的鸽友坚信鸽子卓越的归巢本领源于其内在的智慧,因而渴望从眼睛里捕捉到反映这种智慧的特征;而多数鸽友则试图从优胜鸽的眼睛里探寻成功的奥秘。尽管大家的出发点各有不同,但目标却是一致的——从鸽眼中找到可靠的鉴鸽方法。

然而,直至今日,在鸽眼评判这个问题上,还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能判定哪种眼睛是最优的,哪种又是最劣的。不过,鸽眼本身确实蕴含着诸多信息。大多数品质优良的鸽子,其眼部都炯炯有神,色彩丰富。其实,眼睛呈现何种颜色并非关键所在。经过观察,许多取得优异成绩的赛鸽都拥有一双色彩斑斓的眼睛,其色彩呈颗粒状分布,眼球能够灵活地上下翻动,虹彩鲜艳且清澈,瞳孔呈椭圆形,眼皮大小适中,既不肥大也不厚重。

以鸡黄眼为例,这类眼睛的底砂为黄色,砂粒细腻,面砂呈现橙色,部分为红色,砂粒分布均匀,由内向外逐渐增厚,色素也随之由内向外逐渐加深。通常还伴有黄色环形且宽度适中的眼志,在前下方会出现黑色或灰色的阴影。眼志及黑(或灰)影的周界越整齐,鸽子的血统往往越纯正。倘若选取一羽矮短型的鸡黄眼信鸽和一羽高长型的鸡黄眼信鸽进行配对,它们子代的眼睛会呈现出与父母鸽不同的特征。这是因为杂交会使鸽眼产生变化,比如眼砂变得半厚,或者眼砂分布松散不均匀,甚至出现空缺,眼砂周界呈现不规则的锯齿状,眼志前下方的黑影扩大或者消失等,这种现象被称为“杂交效应”。具有明显杂交效应的眼睛被称作“混血眼”,相对应的,血统较为纯正的信鸽的眼睛则被称为“本征眼”。

信鸽本征眼的显著特征是眼砂分布规整有序,眼志周界完整无缺;而混血眼的眼砂分布则显得杂乱无章,眼志周界呈现出不规则的锯齿状或网状等形态。鸽友们在配育鸽子的过程中,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通过本征眼杂交培育出混血眼的后代并非难事,就如同纯种血统杂交出混血鸽一样容易。但反过来,想要从混血眼配育出本征眼的后代,却困难重重。由此可见,鸽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鸽子本身的血统状况,也就是说鸽眼与血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这里所提到的纯血统,指的是自然界鸽种的原始纯血种,并非西翁、詹森、扬·阿腾等经过人工培育的铭鸽的纯种。实际上,从自然界鸽种的角度来看,这些铭鸽的血统也属于混血。我们从信鸽的角度探讨鸽眼,旨在通过鸽眼洞察其传承信鸽性状的能力。虽然我提出的这些观点可能还不够成熟,但我相信在这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养鸽领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的观点基于以下几个信念:其一,信鸽是在自然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作为鸽子的一个特定品种,它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本征眼;其二,目前已知的信鸽本征眼主要有鸡黄眼和兰底砂眼这两种类型;其三,混血鸽眼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构形上(这里指的是结构的形状,而非组织结构),也就是说,混血现象会在鸽眼的构形中有所体现;其四,我所关注的性状主要是归巢性(包括恋巢性和定向功能),与飞行速度和鸽子的个性等因素并无关联。因此,在评估一羽鸽子是否适合作为种鸽时,关键在于其后代是否具备一定的归巢能力。

从鸽眼的表面,我们至少可以观察到五个层次,即眼缘线、面砂、底砂、眼志、内线。对这些方面进行全面观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一羽赛鸽能否历经艰难险阻,穿越千山万水胜利归巢,除了受到气候环境等客观自然条件的影响,就其自身而言,还涉及外观条件和内在品性两个方面。像头型、骨骼、羽毛等外观特征,我们可以直接看到、触摸到,这些特征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信息,值得我们留意研究。然而,更具决定性意义的是鸽子的内在品性。

内在品性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但鸽子的眼睛却兼具外观条件和部分反映内在品性的双重特性。正如鸽友们常说的,优质的鸽眼应该面砂富有波动感,底砂干燥且老化程度好,眼睛整体圆满明亮,眼神中透露出智慧的光芒。眼色会因不同的鸽系而有所差异,但色泽一定要明亮,色调可浓可淡。瞳孔要小而圆润,能够对瞬间变化的光度做出快速反应。眼睛在头部的位置要适中,鸽嘴与下鄂的分界线应正好对准鸽眼的中心点。不过,这也并非绝对标准,例如南京鸽友朱宝全的一羽鸽子,它在1995年春1700公里摩托车大奖赛永登站中荣获冠军,这羽鸽子就是大瞳孔,砂眼,底砂为兰色,面砂带有黄色且有黑色斑纹。其环号为中江93 - 065617,在其他赛事中也表现出色,如91 - 02423号在2000公里市会比赛中,1995年获得亚军,1994年获得市会2000公里第20名,市会77名,区2000公里第63名,1995年1700公里第23名等,这些成绩都刊登在《翱翔》1996年第一期封面底的照片中。

长期以来,我对自己鸽棚中数羽2000公里级别的鸽子,以及有幸接触到的鸽友棚中2000公里级及冠军鸽进行了反复观察学习。我发现,2000公里级别的绝大多数信鸽眼中存在光导水晶层。以朱宝全的6羽2000公里级及冠军鸽为例,在鸽眼底板的沙粒上面,仿佛覆盖着一块薄薄的“玻璃片”(实际上并非真实的玻璃片,只是一种形象的描述),在这块“玻璃片”之上才分布着不同色彩的血管线(即面砂)。这块“玻璃片”实际上是独立浮悬在底板上面的液体层,它能够使鲜红的裂缝砂透出耀眼的金光。这种光导水晶层显示出优良的竞翔和育种价值,让鸽眼看起来如同璀璨的星星、珍贵的宝石或是浩瀚的银河系,令人赏心悦目。相比之下,500公里的信鸽及冠军鸽眼中几乎看不到这种水晶层,这似乎成为了一种广泛存在的规律。

在赛鸽领域,放鸽归巢参加比赛对于四川鸽友来说,面临着诸多困难,这是大家都知晓的情况。然而,四川石棉矿三矿的鸽友黄向荣在1996年引进了南京鸽友朱宝全的长距离鸽,并在1997年的387公里比赛中一举夺冠。黄向荣在来信中表示,多年来都未曾取得过如此优异的成绩,这次引进长距离鸽与本地鸽进行配对,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回过头来看,鸽眼中的各种特征就如同照相机上的暗键,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使鸽子在飞行过程中始终保持清晰的视线,从而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有些鸽友认为,优秀赛鸽的瞳孔总是炯炯有神,犹如出鞘的宝剑,散发着寒光,锐利无比。由此可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同样适用于鸽子。

养鸽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而鉴鸽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养鸽者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拥有最好的血统、最完美的鸽眼以及最优越的饲养条件,就一定能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实际上,鸽主需要在鸽舍管理方面投入大量精力,要对鸽子充满爱心,与它们建立起深厚、亲密无间的关系。鉴鸽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和提升。毕竟,短、中、长距离赛事对鸽子的要求不同,鸽眼特征也会有所差异。养鸽者要在遵循大原则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赛鸽环境的特点,探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鉴鸽方法,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优秀赛鸽,在养鸽领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毕竟,从古至今,又有谁能仅仅通过鸽子的外表和局部特征,就能准确判断其是否能快速归巢呢?鸽子的优劣,最终还是要在放飞笼和赛场上见分晓。在赛鸽的道路上,“失败”是常有的事,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所以,养鸽者若希望取得胜利,就必须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不懈,再接再厉,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失败是成功之母”,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都是向成功迈进的一步。养鸽者要不断尝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自己的养鸽和鉴鸽方法,直到取得成功。

赛鸽运动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每一次放飞都是对鸽子和养鸽者的考验。鸽眼作为鉴鸽的一个重要方面,虽然蕴含着许多奥秘,但也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部分。养鸽者需要综合考虑鸽子的各个方面,从血统、身体结构到日常训练、饲养管理等,全方位地关注鸽子的成长与发展。

同时,养鸽也是一种乐趣,是与这些精灵般的鸽子建立情感联系的过程。在追求比赛成绩的同时,养鸽者也能从与鸽子的相处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让我们怀揣着对鸽子的热爱,在养鸽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去发现更多关于鸽子的奥秘,享受赛鸽运动带来的激情与快乐,书写属于自己的养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