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迷思:赛鸽育种,血统与赛绩之外的“合配”之道
- 更新日期:2025-11-28 15:55:27
- 查看次数:
在赛鸽的世界里,有两个话题长久以来争论不休,让无数鸽友深陷困惑,仿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方坚信,血统是决定赛鸽未来的唯一圭臬,没有优良的血统,便不可能有卓越的赛绩;另一方则高举赛绩大旗,认为再好的血统,飞不出成绩也是枉然,无论是詹森还是凡龙,不能夺冠便等同废品。
然而,在我看来,这两种极端的观点都站不住脚。让我们先审视“血统论”。诚然,优秀的血统是通往成功的基石,但现实是,无数鸽友从名家拍卖会上斥巨资购回的“黄金鸽”,血统书无可挑剔,八代祖宗赫赫有名,可最终能飞出理想成绩的又有几成?恐怕连50%都难以企及。问题出在哪里?绝非血统。饲养管理?肯花大价钱引进种鸽的人,无不将它们视若珍宝,吃喝用度、保健药品皆是顶级。训放手段?强制家飞、短途训放也无不做到极致。
当一切外部因素都已完美,唯一的变量便落在了鸽子本身。许多人的黄金子代在训放初期便不知所踪,第一反应往往是“血统造假”。但事实并非如此。我认为,核心问题在于配对——即便两只种鸽都拥有顶级血统,但如果它们不合配,也难以育出精英。这如同人类世界,两位教授的子女未必能继承父母的智慧,两位优秀教师的孩子也可能贪玩厌学。赛鸽亦是如此,若想作育出超越父辈的个体,精心挑选种鸽远比盲目追求血统更重要,而“合配性”则是其中的灵魂。一只雄鸽与一只雌鸽配对未能出成绩,不代表它们无用,或许换一个环境,换一个伴侣,便能诞生黄金配对。“黄金配对”的真谛,正是“合配”,是赛鸽界的“郎才女貌”。
再谈“赛绩配”。许多人认为冠军配冠军是最佳策略,但冠军与冠军的后代表现平平的例子比比皆是。为何?原因有二:其一,冠军本身可能源于偶然或运气,其血统底蕴不足;其二,它可能是“赛鸽型”而非“种鸽型”,是赛场上的勇士,却是育种场上的庸才。翻阅赛鸽杂志或网络上的黄金配对介绍,我们常会发现,其配对模式往往是“种鸽眼”配“赛鸽眼”,例如全周型眼志配半周型或立眼志,这被认为是合理的。但矛盾随之而来:众所周知,顶级赛鸽多为立眼或卧眼,而拍卖会上那些身价不菲的冠军鸽,眼睛形态恰恰是立眼、卧眼占了大半。从种鸽标准看,它们并不达标,为何依然被用作种鸽?因为人们迷信“赛绩配”。当然,也有赛绩配成功的案例,那又如何解释?要么是运气使然,要么是无意中达成了“合配”。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好血统未必有好赛绩,但好赛绩背后一定有好血统。然而,好赛绩绝不等于好种鸽。许多宣传只是在向鸽友灌输一种思想:好成绩的后代等于好成绩,好血统的鸽子必然出好成绩。其商业目的,不言而喻。
综上所述,若有人问我血统配与赛绩配孰优孰劣,我的答案是:两者皆非万能钥匙。若想真正引进有价值、能发挥作用的种鸽,必须综合血统、赛绩以及黄金配对的“合配”特性,三者缺一不可!在我看来,培育出顶尖赛鸽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血、赛、配、养、训、运——血统是基础,赛绩是验证,配对是核心,饲养是保障,训练是手段,而运气则是不可或缺的天时。
许多鸽友花费重金,买回血统与赛绩俱佳的鸽子却一无所获,他们并非输在金钱或努力上,而是输在了“配”上。再好的基因,搭配不当亦是枉然。所有养鸽人穷其一生追寻的究竟是什么?许多人认为是成绩,而我则认为是育种——是在追寻属于自己的那对黄金配对。一旦觅得,便足以慰平生,终身无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