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赛鸽育种:理论、方法与实践探索

赛鸽育种:理论、方法与实践探索

  • 更新日期:2025-05-19 08:49:19
  • 查看次数:

赛鸽的世界里,许多鸽主在育种方面面临着诸多困境。我接触过的大多数鸽棚,鸽主们缺乏明确的育种指导思想和理论,常采用赛绩配或种鸽随机交配的方式,让作出的小鸽子参赛碰运气。这种做法偶尔能有入奖鸽出现,但多数时候成绩平平,种鸽使用效率低下。

育种工作周期长是一大难题。在提纯过程中,不同辈分的鸽子同处一棚,子一代鸽因未全部试验而不能淘汰,导致鸽棚鸽子数量增多。而且,一些本可淘汰的鸽子,因与成绩鸽沾亲带故,鸽主不忍心淘汰,使得鸽棚负担加重,也增加了工薪鸽友的开销。还有部分鸽友怕麻烦,幻想短时间内出现黄金配对育出入奖鸽,然而这种成功概率极低,即便偶尔成功也难以长久维持和稳定遗传。另外,有些鸽友花费大量钱财引进鸽子改良自家鸽种,却往往得到既不像本棚鸽子又不如引进鸽子的后代,正如岩田老先生所说“从改良始,改差终”。

若想改变这种状况,鸽友们需了解育种理论,并用其指导实践,培育出优秀赛鸽,在赛事中占据优势。育种理论旨在从遗传角度改良种鸽,根据赛飞需求选育种鸽。这要求我们明确种鸽选育目标,如赛鸽应具备一定飞行速度、耐力,能迅速恢复体能,飞行时精神顽强等,充分发挥种鸽优势。

从理论上讲,鸽子育种涵盖选种、选配、品系繁育(提纯)和杂交改良。实际应用中,要根据种鸽特点和性状,选用合适的育种策略和方法,以获得最佳配对。动物遗传育种历经常规育种、数量性状遗传方法,发展到生物技术和分子遗传标记方法。前两种方法基于数量性状遗传,依据孟德尔遗传理论,先提纯品系,再有目的杂交,通过测交确定基因和表现型,结合表型选择和家系系谱完成育种。

鸽友们大多有赛鸽入围或获好名次的经历,不妨用这些获奖鸽作为种鸽进行育种尝试,保持其优势。以下为大家介绍几种提纯方法:

系祖建系法

当鸽棚出现出类拔萃的雄鸽或雌鸽时,可采用系祖建系法。运用该方法纯化鸽子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系祖种鸽需有稳定遗传;二是次要特征如羽毛、骨架、肌肉等应符合标准,但成绩应是首要考虑因素,外观标准相对而言,只要无大毛病即可使用。比如日本养鸽家岩田诚三先生培育“岩田系”时,种鸽育出的小鸽子竞翔能力强、常获高位奖,但骨架不理想。他尝试多种组对方法都未能改变这一性状,原因可能是“岩田系”鸽子竞翔性状基因与骨架性状基因连锁,解开连锁关系的可能性仅百分之几。

采用系祖建系法选种鸽或系祖时,不一定要对竞翔能力有过高要求,但至少要有好血统。好种鸽不一定是好赛鸽,能将优良性状遗传给下一代就足够。选好种鸽后要充分利用,配对可采用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多作出鸽子。选配时,优先选无血缘关系的同质鸽,若没有再考虑异质鸽。作出的鸽子要经过放飞和外观筛选,留下有种鸽特点的后代继续繁殖,近交或远交都有成功案例,鸽友可自行选择。虽然一次或几次提纯能否成功不确定,但朝着这个方向走是科学合理的。

同质鸽指两只种鸽个体品质相同或相似。外观上如羽毛质量、羽色、龙骨高低、眼砂颜色和深浅一致,竞翔性能同为高速型或耐力型的优秀公、母鸽交配,称同质配。其目的是获得与双亲品质相似的后代,巩固和加强优良性状,增加基因纯合型数量,利于稳定遗传。

异质鸽则是两只鸽子差异较大。异质选配即差异配,挑选外观、骨架、眼砂不同的优秀公、母鸽交配,如长配短、砂配黄、高龙骨配低龙骨、速度型配耐力型等,使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公母鸽结合,获得具有双亲优良品质的后代。遗传育种理论表明,亲本差异越大,子代鸽杂合程度越高,优势越明显,获得杂交优势后应及时转入同质选配固定。

我与朝阳区鸽友宋爱林先生合作的成功经验可作为系祖建系法的范例。我们用他棚内一只狄尔巴血统的雄鸽配三只雌鸽,作出同父异母的子一代鸽;从子一代中挑出与种雄鸽外观相似的小雄鸽,配两只半同胞姐妹,作出子二代鸽;再从子二代中选灰雌鸽配灰色雄台鸽,作出的小鸽放飞实验结果满意,其中一只雨点雄鸽多次入围高位奖;后来用亚军鸽回血,获得的灰雌鸽配含杨龚多拉斯血统的灰雄鸽,作出的子代鸽获大奖赛冠军。可惜因宋先生家拆迁,育种工作未能继续。

闭锁群育种方法

闭锁群育种方法也称继代选育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国外猪的选育,后用于禽类育种。当鸽棚断续出现获奖鸽时,可选择一定数量有血缘关系的鸽子组成原始基础群,尽量多选组合和配对方式,实行闭锁繁育。理论上,整个过程暂不引进外品系鸽子,使鸽群近交系数逐代上升,基因逐步纯合。群内尽量避开全同胞交配,其他鸽子随机选配,淘汰不良个体。几代选育后,种鸽遗传性能稳定(赛鸽归巢性能和外观等达标),则育种成功。

然而,这种方法优缺点明显。优点是能使基因纯合,但缺点也不容忽视。长期封闭繁育可能导致育出的鸽子无法适应赛鸽发展形势,传统选育要求闭锁8 - 10年,所选性状遗传进展缓慢,鸽群遗传基础易落后。而且育种周期长、花费大,可能长时间无成绩。国内部分有实力的鸽友引进优秀种鸽后却长期闭锁鸽群,导致鸽群与同行差距拉大。一些鸽友因担心种鸽交流后被超越,不愿与他人分享,阻碍了优秀种鸽的交流和推广。

詹森家族是长期封闭育种成功的例子,他们几十年只引进一只含50%华普利血统的鸽子,詹森鸽品种好、纯度高、遗传稳定,与其他鸽子杂交能育出世界级名鸽。但也有鸽友封闭鸽群导致近亲系数过高,品种退化,飞翔性能下降。

此外,继代选育法中避开全同胞交配的做法不科学,完全排斥近交不理智。国内外实践表明,将鸽群近交系数控制在12.5%以下,采用祖孙配、半同胞交配、叔侄配、姑侄配等方式,既能加快基因纯合,又可避免过度近交衰退。高俊华先生在G绛育种中,曾因极度近交衰退严重而放弃,后转为远亲交配取得成功,他还通过与鸽友合养解决了近亲提纯中鸽子安置问题,其经验值得借鉴。同时,继代选育法随机选配存在缺陷,若两只缺点突出的鸽子配对,会浪费精力和财力,育种工作应明确目的,选种和选配要科学。

近交法

鸽友希望种鸽优良特征遗传下去,可采用近亲提纯和杂交育种方法。鸽子有性繁殖中,种鸽纯度对幼鸽影响大,为使优良性状遗传,可进行近亲繁殖。近交法要求有血缘关系的鸽子交配,如全同胞、半同胞、表兄妹、亲子交配等,连续3 - 5代近亲交配可基本实现基因纯合。但近亲交配常导致后代生活力和竞翔能力下降,即近亲衰退。当近交系数达到37 - 50%(全同胞交配两至三代)可认为育成纯系(相对)。

近交有利有弊。有利方面是后代纯合性高,优良性状遗传一致,可获得更多优秀赛鸽;不利方面是近交衰退,表现为后代生活力、生命力、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差,甚至出现畸形鸽。若非育种,杂交更安全。我曾用全同胞鸽子交配提纯几乎失败,后改用半同胞提纯法,控制近亲系数在12.5%,偶尔用回交法取得成功。欧洲养鸽名家乔治波里的近交育种堪称典范。

在种鸽提纯方面,近亲繁殖能使遗传基因快速纯合,提高遗传显现性,提纯目的是获得稳定遗传和更好的杂交优势。杂交优势源于等位基因显性效应和基因重组的加性效应,理论上杂交平均优势率约提高10%。种鸽纯度对提高杂交优势效果显著,但不要陷入纯度越高越好的误区,达到选育目的即可,避免鸽棚拥挤。

鸽子育种不必拘泥于固定模式,可一边提纯一边杂交试验,成功后横交固定。育种目的是培育优秀赛鸽,育种理论要结合实际,可适当简化方法,但效果会受影响。近交育出的鸽子体型可稍

差,转入杂交时外血鸽子体型要符合品系特点,因为体型是影响鸽子飞速的重要因素之一。

鸽子改良需重点考虑归巢率和飞速,一羽无法归巢的鸽子,飞得再快也毫无意义。作出的实验鸽必须通过放飞进行严格筛选。需要明确的是,近亲繁殖并不能改良鸽子,只能保持和发扬该血统的优缺点。

若在近亲繁殖过程中发现该血统多数鸽子存在同一缺点,如龙骨偏低、体型偏小等,就不能再使用近亲繁殖方法,因为这会使缺点愈发明显。此时,应通过有针对性的引进杂交来改良这些缺陷。

在种鸽近亲繁殖时,鸽友要狠下心淘汰劣质鸽子,毕竟“强者恒强,弱者恒弱”。有时,全同胞组合作出有缺陷的鸽子数量远多于无缺陷的鸽子。对于缺陷不太严重且生理反应正常的鸽子,可以留下来做种尝试,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像我曾有一只回血的台鸽,它缺陷众多,极端瘦弱,还有歪嘴等影响生活能力的问题,但它却作出了不少优秀赛鸽。

运用遗传育种理论指导鸽子育种,成功与失败的机会并存。育种理论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不能保证每次育种都能成功。鸽子育种的难度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客观条件也带来了诸多限制。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缺乏规模,制约了鸽群数量的发展。而且,多数鸽友在财力和精力上无法无限制投入,由于养鸽多为个人爱好,经济效益低,科研部门对此兴趣不大,相关的赛鸽遗传育种理论著作也较少,这些都制约了鸽子育种工作的开展。

从目前鸽子育种的现状来看,偶然和运气成分占比较大。但鸽子育种并非毫无希望,只要鸽友们持之以恒,不断学习和实践,结合育种理论与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育种方法,就一定能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取得成功,培育出更多优秀的赛鸽,在赛场上绽放光彩。同时,鸽友们也可以加强交流与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推动赛鸽育种事业的发展,让赛鸽运动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