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巧防幼鸽游棚:养鸽人的智慧之道

巧防幼鸽游棚:养鸽人的智慧之道

  • 更新日期:2025-05-07 09:16:59
  • 查看次数:

在养鸽的世界里,幼鸽游棚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让养鸽者们伤透了脑筋。自育的幼鸽还没来得及踏上征程,就在自家门口悄然游失,虽说惋惜之余还能再育几窝来补救,但要是那些花大价钱引进,或是从朋友处历经波折才得到的幼鸽,刚出棚飞了没几天,还没展现出它们的潜力,就突然消失不见,养鸽人除了仰天长叹,只剩下满心的伤痛。

幼鸽游棚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便是遗传因素。有些种鸽配对后,所育幼鸽的游棚率颇高,且呈现出独特的特点。有的是雌性幼鸽爱游棚,有的则是雄性幼鸽容易迷失;有的雨点色幼鸽常常游失,而瓦灰色的却能稳稳归巢;还有的幼鸽刚上房就与鸽主“诀别”,有的则是飞了两个多月后突然远走高飞。对于这样的种鸽,通常认为它们的配对并不合适,最好的办法是将其拆开重新配对。倘若确实需要留下后代,那就得做好付出巨大代价的准备,多育几窝,能留下几只算几只。

另一个重要原因则与鸽棚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国内的养鸽爱好者很难像欧洲鸽友那样,为了赛鸽而选择居住地点,也无法像公棚那样在鸽棚的选址和建设上拥有诸多选择。除了少数经济实力雄厚的大款鸽友和职业鸽舍外,绝大多数养鸽人只能依据自身的居住条件来搭建鸽棚,这些鸽棚可能位于平房内、小房顶或者阳台上。这样的鸽棚在幼鸽开家到归巢的过程中,往往缺乏优势,但受条件限制,也只能如此。非顶层的阳台鸽舍,以及四周被高楼环绕的平房或小房顶鸽棚,由于棚势不佳,鸽舍位置不明显,幼鸽开家刚出舍就游失的情况十分常见。

许多心慈的鸽友,因为担心身弱翅软的幼鸽掉到舍外被别人拾走,通常会在舍内多关它们几天,等翅膀硬了再让其开家。殊不知,这恰恰是导致刚开家幼鸽飞失的“罪魁祸首”。当小鸽羽翼丰满,能够飞翔和跳动时,它们就像初生牛犊一样,毫无畏惧。胆大的幼鸽一出棚就振翅高飞,胆小的则可能因受到惊吓而慌乱起飞。由于蹲棚时间过短,它们对舍外环境还不够熟悉,鸽舍位置又不显著,一旦飞起来就难以找到降落的地方,最终只能游失他乡。

鸽友李君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鸽舍位于四楼阳台(顶层为六楼),窗外探出一跳笼兼做望台。刚开始养鸽时,他对幼鸽呵护备至,等幼鸽大条长齐才让它们开家。然而,每次开家的幼鸽总有一半回不来,尽管育了不少幼鸽,但鸽棚里却不见几只。李君心急如焚,甚至产生了放弃养鸽的念头。后来,资深鸽友给他出了个主意:提前开家、早日上房、晚丢不如早丢。具体做法是,在大鸽放出后,把不足25日龄的小鸽放到望台上。此时小鸽的边条还没长够长,只能练习翅膀而不能飞行,它们胆小怕惊,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嗖”地一下跳进舍内。每天进行两到三次这样的训练,等月余幼鸽起翅时,它们已经有了十余天对外界的观察,周围环境早已熟记于心,胆量也得到了锻炼,再往外飞就更容易开家了。李君采用了这个方法后,有效地减少了幼鸽游棚的现象,他将这一经验分享给其他鸽友,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楼群中的小房顶鸽舍。

此外,棚内拥挤或成、幼鸽不分棚也是造成幼鸽游失的重要因素。有些鸽友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将成鸽和幼鸽分开饲养,幼鸽作出后就与成鸽混养在一起。刚下窝时,幼鸽因为有父母鸽的呕喂,还能眷恋鸽巢。但十几天后,幼鸽开始独立生活,在抢食、喝水、争窝等方面,常常会受到老鸽的攻击,棚内缺乏安全感,幼鸽为了躲避成鸽的追击,渐渐不愿进棚,最终导致游失。还有些鸽友虽然设有专门的幼鸽棚,但由于育雏时间较长,从二、三月份开始到六、七月份仍有小鸽出壳,鸽龄相差较大。大的幼鸽已经发情求偶,小的却刚刚开始家飞,幼鸽之间也会发生争斗,后期育出的小鸽在飞上十天半月后,会因为棚内不安全而弃家不归。

为了有效解决幼鸽游棚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受鸽刊启发,采用了剪大条的方法,并成功杜绝了游棚现象。许多鸽棚条件相似的鸽友采用此法后,也都收获颇丰。具体做法是,在幼鸽跟群家飞一周后,将它的三至五根大条从根部剪去,也可以只剪去羽条的一半,多剪两根,并且两边要对称地剪。这样一来,幼鸽在家飞时要比正常羽翅的鸽子付出加倍的体能,开始时它们只能在鸽舍周围飞行,不会绕大圈、走趟子。等到羽翅换好,体能增加,能够随大群远翔时,它们对鸽舍已经产生了依赖,从而顺利度过了游棚的危险期。需要注意的是,三根边条绝不能剪,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幼鸽剪掉8、9、10根大羽后就无法飞行,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它们参加秋季比赛。刚出棚的幼鸽也不能剪,因为小鸽翅软无力,剪羽后会影响开家。剪大羽不仅能有效地避免幼鸽游棚,同时还相当于对幼鸽的骨骼和肌肉进行了强化训练,提高了幼鸽的身体素质,可谓一举两得。有兴趣的鸽友不妨尝试一下这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