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鸽之道:悟性、勤奋与境界的交融
- 更新日期:2025-02-24 09:15:40
- 查看次数:
鉴鸽技能,如同艺术技能一般,其精髓在于悟性。这并非师傅不传或学艺不精的问题,而是个体间遗传与悟性的差异所导致的。正如国画大师齐白石之后,其子小齐虽继承了些许遗风,却未能达到齐老的艺术高度,这便是悟性不到位、遗传不充分的体现。
在鸽界,李梅龄与汪顺兴两位先行者的影响深远,但后人却难以超越。这并非因为他们未传鉴鸽“神”技,而是后来者悟性未达其高度,无法领悟其中精髓。时势造英雄,当今鸽坛虽比赛成绩卓著者众,但论及对鸽界的影响力,却无人能及李汪。这背后,鉴鸽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育种的成败,悟性不足则育种成果自然有限。
悟性,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高低之分。能坦然面对、勇于承认,或许还能通过勤奋来弥补,但所获成就仍难以与悟性高者相比。成大业者,无不是先天对某一事物或才艺具有很高悟性,再加上后天勤奋而获成功。这一规律,在鉴鸽领域同样适用。
鉴鸽技巧并非神学,而是学识、经验以及融会贯通能力的体现。它甚至与每个人的脑神经活动有关,如从个人直觉上升到第六感的精准判断。每个人对世界的认识不同,因此在鉴鸽上也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理念。
鉴鸽既然称之为技,便可通过学习掌握。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力的高低,悟性占一半,后天的勤奋占一半。初悟易得,但顿悟与大彻大悟却需深厚的学识与经验积累。只有勤奋好学、厚积薄发、融会贯通,方能在鉴鸽技艺中有所顿悟,进而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
在熟悉品系血统特征、考究家族比赛能力、追源育种遗传能力的基础上,鉴鸽的最终判断往往在于那几分钟甚至几秒的感悟。这时的鸽人,通过眼和手的感知,调动全身的感官,将学识、经验及融会贯通的能力凝聚成电石火光般的判断。对与错,全在一念之间,这种高超的鉴鸽能力是我辈穷其一生追求的境界。
当你能通过鸽子的品相,在大多数时候准确预知其未来潜力时,那种愉悦之情无法用言语形容。一针见血、见血封喉,正是这种高超“一念”(鉴鸽技能)的最好注解。在鉴鸽的艺术之路上,悟性与勤奋并重,只有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方能领略其中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