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种鸽活条饲养:打破“囚禁”误区,激活卓越遗传

种鸽活条饲养:打破“囚禁”误区,激活卓越遗传

  • 更新日期:2025-11-22 20:19:23
  • 查看次数:

许多初涉鸽坛的新手,在引进心仪的种鸽后,往往视若珍宝。无论是高价购入的名血,还是亲友赠送的幼雏,都倍加呵护,生怕有半点闪失。于是,一种普遍的做法便是将这些“希望之星”进行“囚禁式”饲养,舍不得家飞,更遑论训放参赛,甚至连引蛋自育的幼鸽也一并关在棚内,专司繁殖。

这种爱鸽心切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从科学养鸽的角度来看,这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误区。无论是引进的种蛋、幼鸽,还是从公棚拍回的鸽子,都应在确保不飞失的前提下,尽早实行“活条”管理。即便不参赛,也应像赛鸽一样坚持每天家飞,每次时长不少于30分钟,以此来维持其体能,保证机体健壮。我们必须明白,信鸽的卓越性能,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历经数代人通过科学训养、严格筛选和世代遗传沉淀的结果。

缺乏持续的家飞训练,再优秀的种鸽、再纯正的血统,其遗传优势和飞翔本能也会随着“囚禁”时间的推移而悄然退化,最终沦为徒有其表的“观赏鸽”。一个生动的例子是:某看守所一名体格健壮的囚犯,因长期装病卧床,不足三年便丧失了行走能力,出狱时需用板车拉回,经过数月康复训练才能蹒跚学步。

同理,飞翔是铭刻在信鸽基因里的天性。我们常看到,半月龄大的雏鸽,羽毛尚未丰满,便已在巢中奋力扇动翅膀,为未来的翱翔做准备。那么,鸽子长时间不飞翔,其飞行本能是否会退化?它们繁育的后代,还能否继承上代的优良血统与飞翔能力?

笔者所在城镇的一位鸽友,曾斥巨资引进一对名家指定配对的幼鸽,回家后便关棚精养,专事育种。待其子代长至半年,进行私训时,不足百公里的距离,三羽子代竟无一归巢。该鸽友大失所望,一度认为是引种上当。幸得他人指点,他将那对“囚禁”一年多的种鸽开家,经过几个月的恢复性家飞和训练,再次育雏。结果,两羽仅五个多月大的子代,双双从460公里的赛程中胜利归巢。

再举一例,宿迁赛鸽名家仲跻林先生,其鸽舍管理堪称典范。除了一间专门用于暂养新引进、尚未育雏种鸽的“呆条舍”外,所有育过雏的种鸽均为“活条”,与赛鸽一同定时家飞。他的鸽舍内,鸽子个个精神饱满,体格健壮。正因如此,他所育出的子代赛鸽在各赛季中屡创佳绩。有一次,他甚至误将一羽家飞不足半年的“母子回血”鸽送上420公里的赛线,这羽鸽子竟意外地斩获了第四名的好成绩。这与他坚持种鸽活条管理的理念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种鸽的活条管理并非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确保其优良性状得以延续、后代竞争力得以提升的关键环节。科学的养鸽理念,应当尊重鸽子的天性,让飞翔成为激活其卓越基因的钥匙。唯有如此,才能让引种的价值最大化,在赛鸽运动中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