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赛鸽育种心得与策略分享

赛鸽育种心得与策略分享

  • 更新日期:2025-11-19 08:38:21
  • 查看次数:

经过数小时的连续写作,直至凌晨,我终于完成了这篇关于赛鸽育种的心得体会。尽管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但所幸关键内容得以保留,这其中也少不了孩子的帮助。

这篇文章是我一气呵成之作,然而在最终审阅时,我不禁感到一阵寒意——满篇似乎充斥着空洞的杂谈,缺乏实质性的深入探讨。作为心得分享,理应发自内心且经得起推敲,否则在行家面前班门弄斧,难免会招致非议。

在商业领域我们谈商业,在赛鸽世界我们谈赛鸽。赛鸽育种从遗传学角度而言,属于遗传工程的范畴。对于大多数养鸽人来说,无需过于深究其中的复杂原理,正如俗话所说:“没人能完全说清赛鸽育种。”我们所做的,更多是一些表面工作,除非你有幸跟随大师喂养赛鸽多年。然而,有一点必须明确: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存在。适者生存是物种进化的根本法则,这在赛鸽界同样适用,正如鸽友们常说的:“龙生龙,凤生凤。”

当你随意询问一位鸽友关于赛鸽育种的问题时,他可能会告诉你A鸽配B鸽再配C鸽的简单组合。若你进一步询问詹森鸽的育种原理,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八大系!”但如果你继续追问八大系的“组配次序”,他很可能会陷入沉默,因为他并未参与詹森的育种过程。

在此,我要特别强调:“组配次序”在育种过程中的重要性无可比拟,甚至超过引进一只优良赛鸽的价值。这一点,希望大家能铭记于心。“组配次序”这一概念对大多数人来说仍显陌生,它更多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育种智慧。我曾长时间思考这一问题,也深感困惑,因为实在难以用语言或文字将其阐述清楚,这绝非我有意保守不分享。

目前,以鸽子为研究对象的科研基地尚未形成,赛鸽主要采用家系棚舍方式散养,甚至一个家庭中就可能存在多个家系。如果仅仅依赖引进而不注重育种,即便拥有再多的詹森鸽,也难以满足现有30多万个棚舍的赛鸽需求。基于上述原因,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重视:

一、坚持科学育种的理念

在我走访的鸽友中,大多数人采用的是“擦火柴”式的组配理念,棚中难觅名血主力血系的踪影。虽然一二代赛鸽的表现尚可,但到了三四代,几乎丧失了原有家系的优良特征。如果初次配对不成功,这些赛鸽便被束之高阁,再无出头之日;或者被随意处理,这种提高“就业率”的方式代价实在过高。

二、坚持自主育种水平的提高

除非有特殊情况,我一般不会频繁光顾鸽市。这并非我自视清高或事务繁忙,而是不愿与那些如饥似渴的鸽友们陷入无休止的讨论。从他们迫切的语气和眼神中不难看出,他们对胜利的渴望已达到“饥不择食”的地步。更有甚者,会请求我为他们配对赛鸽,并表示如果不满意就杀掉。这样的话语让一个有原则的人听来,实在不是滋味。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委婉地告诉鸽友,要坚守自己的信念,给予每只赛鸽一次机会,每个配对坚持一个赛季。我的配对原则是:A配B配C配D配E配F……采用“糖葫芦式”组合(仅供参考),快速找出最佳配对,以此为基础,以点带面,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定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育种体系。这算是我对鸽友们的一份诚挚建议。

三、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在建立家系后,最大的问题是血缘过近。因此,每个棚舍至少应建立三个以上的家系,以满足正常的育种需求。如果仅建立一个家系,若干年后当不得不引进新种时,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补救:第一,引进与自己家系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外舍鸽进行改良;第二,引进异血进行杂交。然而,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一代赛鸽的表现不佳。此时,就需要依靠“定力”来解决问题,下一步的组配策略,每位鸽友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鸽友们可以有效提升赛鸽育种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形成自己独特的育种体系,从而在赛鸽运动中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