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育种之路:“韩山灰” 与 “黑鹰” 赛鸽品系的培育传奇
- 更新日期:2025-11-12 15:07:41
- 查看次数:
一、品系溯源:“黑鹰” 与 “韩山灰” 的起源
1978 年,我以 150 元的价格购入一只佩戴英国足环的九岁雄鸽。彼时我月薪仅 61.87 元,为这只沙眼雨点、体型健硕的鸽子,着实勒紧皮带度过了数月紧日子。随后,我又添置了一只江阴放飞孟源归巢的沙眼雨点雌鸽,将二者配对后繁育出 “246”“247” 一对幼鸽。这对亲鸽因品相出众,被个旧市鸽友软磨硬泡以原价购走,我则留存了它们的后代。“246” 为雄、“247” 为雌,我选用一只放飞贵阳获 62 名的黑雨点雄鸽与 “247” 配对,诞下一对顺雌幼鸽 —— 瓦灰与雨点各一只。从羽色遗传判断,英国雄鸽或孟源雌鸽身上大概率携带瓦灰血统,这只瓦灰幼鸽便是 “韩山灰” 的始祖,雨点幼鸽则成为 “黑鹰” 的始祖。
令人惋惜的是,“韩山灰” 始祖仅一岁零八个月便离世,繁育了四只后代。但惊喜接踵而至,这四只幼鸽放飞贵阳全部归巢。在七八十年代的昆明,贵阳是主流放飞赛场,这样的归巢率让我深切意识到这只短寿雌鸽的优良遗传基因,它也成为我毕生难忘的种鸽之一。
“247” 作为核心种雌,先后与 “贵阳 62 名”“243 号”“209 号” 等雄鸽配对,后代表现极为亮眼。243×247 的子代被送往北京、石家庄、安阳等城市试验,在北京 83 年放飞德州 3 羽全归、兖州 1 羽归巢,远超同期全市归巢率;石家庄张金水凭借其后代夺得 25 面锦旗中的 9 面,后续更斩获千公里冠亚等佳绩;安阳戚剑英处的后代不仅多次夺冠,其分支因外观机灵被鸽友戏称为 “小偷系”,后经我建议更名为 “小头系”。这只功勋卓著的 “247”,直至病逝始终是棚中主力种鸽。
二、定向培育:“韩山灰” 的羽色提纯与种质升级
灰羽鸽与其他羽色配对时,子代易出现羽色变异,尤其与黑雨点等深羽色配对,多产出中雨点或深羽色后代,这给 “韩山灰” 的羽色保持带来极大挑战。七八十年代,周边鸽友多饲养中雨点和黑雨点,优质瓦灰种鸽难觅,我只能选用有放飞成绩的淡雨点(粉雨点)与手中瓦灰配对,以提高子代瓦灰比例。八十年代中期,我正式为各品系命名,“韩山灰”“黑鹰” 等名称应运而生,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按羽色特征分系选配,杜绝随意杂配。一次乡街子闲逛时,我偶然发现一对 “五零系瓦灰” 老串鸽,这是解放前外国鸽子遗留民间的后代,我当即购入用于杂交改良。
1983 年起,我先后三次前往福建厦门、福州等地,带回数十羽台鸽,其中多数为体型健硕的瓦灰鸽;96 年、98 年再度引进 20 多羽台鸽;2000 年底,通过台湾李作填先生引入十羽詹森鸽,其中包含瓦灰个体。这些引种让 “韩山灰” 的配对资源持续丰富,种质不断提升。
1987 年,山东德州鸽友张继跃为答谢我早年赠鸽之情,将英吉利海峡捕获的英国鸽子子代赠予我,这对瓦灰夹白条雌鸽(英灰一号、英灰二号)融入 “韩山灰” 血统后,其后代 500 公里归巢率大幅提升,整齐度显著提高。1990 年亚运会期间,我在大连从鸽友李恒增处购得意大利瓦灰雄鸽与英国淡雨点雌鸽,意大利雄与 “韩山灰” 雌鸽的后代不仅多次夺冠,其孙代更拿下 99 年昆明放飞广西苹果 530 公里冠军,且有五次 500 公里归巢记录。
经过三四代定向繁育,“韩山灰” 形成稳定遗传特征:瓦灰配瓦灰后代多为瓦灰,即便与雨点配对,子代仍以瓦灰为主,偶出雨点时同窝必为瓦灰,羽色提纯与种质定型基本完成。
三、多元融合:“黑鹰” 的远程品系构建
“黑鹰” 以黑雨点和中雨点为主,选配范围相对宽泛。1976 年至 1982 年,我将盘县 7 名、贵阳冠军、红果 6 名等众多放飞归巢鸽相互配对,或与引入种杂交,构建起规模庞大的成绩选配种群。这些基础种鸽多源自云南老串鸽,是通过交换、购买的放飞鸽繁育而来。云南老串鸽是解放前外国军用鸽和私人鸽遗留民间的后代,因长期缺乏系统培育和远距离放飞,多数丧失远程归巢能力。但经过筛选,部分保留优良基因的个体在三五百公里距离上表现稳定。昆明理工大学董天敏教授曾感叹,我棚中的 “大鼻子”“黑麻佐” 等老品种,在别处已难觅踪迹。这些老串鸽虽仅保留不足十羽,但其血统的融入为 “黑鹰” 的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1978 年后,我陆续引入江阴放北京归巢雄鸽、镇江徐祥顺赠送的 “赛阳” 雌鸽等优良种源。“赛阳” 雌鸽初期后代放飞 50 公里失利,后发现是鸽龄过小,一岁半以上放飞后,500 公里归巢率极高,其后代在多地千公里赛事中屡创佳绩。江阴归巢雄鸽的融入,让后代拿下 83 年株洲 1080 公里 6 名,且在 200 公里赛事中斩获全市冠亚军。
八十年代初,“黑鹰” 已融合多路优质国血,在北京等地多次取得千公里前 15 名的成绩。随着中鸽协品评赛事兴起,素雅灰羽在选美中更具优势,我将培育重点转向 “韩山灰”,但 “黑鹰” 仍保持远程品系特性。后续引入汪顺兴等名家鸽种后,通过复合杂交进一步优化,其后代在广东、湖北等地的远程赛事中持续夺冠,展现出强劲的远程飞行能力。
四、精益求精:育种过程中的筛选与坚守
培育优良种鸽群的核心在于严苛筛选,三十多年来,我为每一只种鸽都付出了大量筛选成本。优秀种鸽往往要么意外损失,要么发现时已步入老年,而 “韩山灰” 能在数十个难放城市持续飞出佳绩,正是建立在高标准筛选带来的稳定种质基础上。我的筛选流程清晰明确:近亲繁殖或杂交产生的后代,先作为试验种鸽,通过子代放飞效果鉴别亲鸽遗传性能;确认优良遗传后再扩大繁殖面,经三年实战检验合格,方可列为种鸽或重点种鸽。即便亲本遗传稳定,其后代的遗传表现仍需重新验证,育种过程中既需科学方法,也离不开运气加持。
信鸽育种面临复杂的遗传变量,每一代后代的祖先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难以精准控制。这也是许多养鸽人觉得 “配对难” 的根源所在。同时,鸽子的归巢本能需要通过放飞维持,长期圈养会导致本能退化;引种时的人品甄别、对鸽子习性的了解、天气的预判等,都会影响育种成效。因此,养鸽不仅是爱好,更需要扎实的科学知识支撑。
培育优良品系必须脚踏实地,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后代表现,扩大繁育面并结合放飞成绩验证种质,再根据需求引入良种改良。对于变异后代,只要核心优良性状保留,便灵活接纳并定向发展,筛选过程中的损失则是育种必须付出的代价。
五、科学方法:归类饲养与定向育种
归类饲养是培育特色品系的关键手段,核心是围绕 “快速归巢” 这一核心目标,按羽色、头型、嘴型、体型、性格等性状对种鸽进行分类培育。信鸽性状存在显隐性遗传差异,需在海量鸽种中筛选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与主血统配对,再通过后代性状和放飞成绩持续筛选,过程虽繁琐但不可或缺。多年来,我走访 260 多个市、县、镇、区,发现许多鸽棚虽鸽种优良、成绩突出,但飞出成绩的鸽子缺乏共性特征,难以形成稳定品系,根源就在于忽视了归类饲养。在 “韩山灰” 培育中,即便严格分类,仍出现 “大鼻瘤山灰” 和 “小鼻瘤山灰” 的变异分支,我坚持 “不论大小,只看遗传稳定性和归巢速度” 的原则,将两类分支均纳入培育体系,通过同系配对或与同类特征良种杂交持续优化。
归类饲养本质上是定向培育,需要育种人具备明确的目标意识,在育种过程中始终坚守分类标准,对不符合目标的变异个体坚决淘汰,避免种鸽数量无序膨胀,确保品系特征的稳定性。
六、理性看待:变异后代的取舍与发展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繁殖的必然规律,信鸽子代既会继承亲鸽部分性状,也会出现新的变异特征。上海鸽界前辈汪顺兴的实践给我很大启发:他用 “老桃花” 与 “赛阳” 配对,后代形成 “勒鼻细嘴” 的独特特征,且远程归巢能力稳定遗传,最终发展为著名的 “吴淞尖嘴” 品系。若当时因后代不像亲鸽而淘汰,便不会有这一广受欢迎的品系。“韩山灰” 的变异分支同样展现出独特价值:大鼻瘤山灰外观优美、遗传稳定,一岁半以上放飞 500 公里几乎零丢失,在多地赛事中表现优异,曾获省级品评亚军;小鼻瘤山灰体型小巧,七八个月即可参赛,近年送公棚的获奖鸽中 70% 含有其血缘。针对小鼻瘤山灰体型偏小的问题,我将其与大鼻瘤山灰配对近交,培育体型适中的后备种鸽,实现优势互补。
对待变异后代,关键在于识别其核心价值,只要符合育种的核心目标,即便外观与亲鸽差异较大,也应给予发展空间,这正是育种创新的重要源泉。
七、探索实践:近亲交配的育种应用
七八十年代,优质种鸽稀缺,棚中鸽子很快形成亲缘关系,近亲交配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我通过反复实验证实,信鸽可以进行近交育种,近交后代次年即可参赛,归巢率与杂交后代相近。近交育种的核心难题在于性状分离:后代既可能出现体质变弱、体型变小、羽色异常等问题,也可能出现体型健硕、遗传稳定的优良个体。经过四五年探索,我发现近交效果的好坏与血缘远近无必然关联,关键在于 “归巢” 这一核心生理性状是否得到提纯加强。即便近交多代,若未保留归巢基因,种用价值依然低下;反之,若归巢基因得到强化,即便血缘较近,也能成为优质种鸽。
基于这一发现,我采用 “近亲交配 + 成绩选配” 的双管齐下策略,选择同血缘中已通过放飞检验的归巢鸽相互配对。实践证明,这种方法能让鸽种外观逐步趋于一致,归巢整齐度持续提升,有效解决了近交育种的性状分离难题。
八、持续优化:鸽种种质的迭代升级
引种改良是提升鸽种种质的永恒课题,关键在于明确改良方向,按需引入优质种源。“韩山灰” 的升级之路清晰可见:初期通过良种杂交筛选成绩灰鸽,再经近亲与成绩选配定型;引入台鸽优化体质与外观;融入英国鸽、意大利鸽提升归巢整齐度;最后引入詹森、戈登、凡布利安娜等欧洲名鸽,强化速度与体质优势。引种过程中,我始终坚持 “灰羽优先” 原则,即便引入其他羽色种鸽,也仅选择其灰羽后代纳入 “韩山灰” 体系。意大利雄鸽与 “韩山灰” 回血雌的后代表现尤为突出:四川南川李志洪凭借其后代三次参赛分别斩获 500 公里 9 名、冠军和 700 公里伯马冠军,该伯马冠军更是涪陵地区有史以来唯一的 700 公里归巢鸽;四川会理窦天荣、攀枝花韩绍友等鸽友,也凭借其后代实现参赛成绩的突破性提升。
“黑鹰” 的改良则聚焦远程能力,在老品种杂交基础上,持续融入国内超远程名家鸽种,通过筛选后代中表现优异的个体,不断强化其远程飞行基因。
育种的本质是 “筛选 - 验证 - 改良” 的循环过程,只有明确每个阶段的改良目标,精准引入适配种源,才能让鸽种质量持续迭代升级。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 **“韩山灰” 与 “黑鹰” 品系核心育种节点时间轴 **,清晰呈现三十载育种历程中的关键事件与品系进化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