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棚赛鸽晚归原因剖析与价值发掘
- 更新日期:2025-07-18 19:06:18
- 查看次数:
鸽友们将爱鸽送往公棚参赛,目的大多相同,都期望赛鸽能在比赛中脱颖而出,为自己赢得奖金与荣誉。然而,公棚赛事往往只给参赛鸽一次机会,许多赛鸽在名次排定后才归巢,成为了我们所说的晚归鸽。在此,我愿结合自己多年的养鸽经验,与各位鸽友一同探讨对晚归鸽的看法。
首先,我们来深入分析造成参赛鸽晚归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 血统因素:不同鸽子的成熟时间存在差异,有的早熟,有的晚熟。在公棚赛事中,优良的血统至关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赛鸽适合参加的赛事级别,比如是更适合300公里的短程比赛,还是500公里的中程赛事。在正常比赛条件下,那些能率先归巢的赛鸽,通常都拥有优秀的血统。
- 自身条件因素:即便赛鸽拥有良好的血统,但自身条件不佳,也难以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健康状况欠佳的赛鸽,在公棚比赛中很难获胜。优质种鸽繁育的子代并非个个都能成为佼佼者,我们不妨挑选那些经过几代在公棚赛事中历练、表现较为成功的鸽子作为基础血统。此外,一些结构和各项条件优良,只是因各种原因未能在公棚赛中获奖的晚归巢鸽,也具有一定的育种价值。它们往往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能够适应公棚的粗放管理模式。
- 公棚选择因素:选择公棚时,必须充分了解其参赛路线的地理特征,判断是山区还是平原。如果将适合在平原飞行的赛鸽送往山区公棚,或者把适应山区环境的赛鸽放到平原路线的公棚参赛,结果可想而知。无论赛鸽的血统多么高贵,如果选错了公棚,比赛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有些鸽友认为自己的种鸽血统优良,在选择公棚时不加思索,盲目地将赛鸽送往各个公棚参赛,这样取胜的希望十分渺茫。毕竟,优秀的血统并非在所有公棚赛事中都能发挥出优势。
- 不可预测的自然因素:在比赛途中,赛鸽可能会遭遇各种不可预测的自然因素,如躲避天敌等,这也是导致许多赛鸽晚归的常见原因。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赛鸽晚归的现象,认真分析晚归的具体原因。对于那些血统优良、自身条件良好的晚归鸽,我们要有勇气大胆地将其用于育种。因为育种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并非简单地将名次鸽相互配对就能育出优秀的子代。如果育种有固定的定式,赛鸽运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我在2007年惠翔国际公棚赛中,获得37名、鸽王9名以及团体亚军成员之一的赛鸽,它的父母分别是2006年辽宁盘锦捷威公棚的晚归鸽和山西中信公棚的决赛6名。通过这样的配对,我成功培育出了山西晋宝翔公棚的鸽王1位和鸽王2位,从而在我的鸽棚中建立起一系具备强大实力、适合参加公棚比赛的鸽系。
以上就是我对晚归鸽的一些看法、见解以及实践经验,希望能与广大鸽友进行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