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赛鸽归巢性与幼鸽飞失问题解析

赛鸽归巢性与幼鸽飞失问题解析

  • 更新日期:2025-05-23 11:43:23
  • 查看次数:

归巢性堪称赛鸽的本能,它是评判一个赛鸽品种是否优良的关键指标。通常而言,一个品种的赛鸽归巢性越强,其幼鸽在竞翔中的归巢率也就越高。我们之所以能够让信鸽进行千公里竞翔,追根溯源,正是巧妙利用了赛鸽的归巢性。归巢性,也被称作回棚性或者恋巢性。当鸽棚内有充足且优质的食水供应,赛鸽的生活安定和谐,它们的食欲便能得到充分满足。成年赛鸽一般都有自己的配偶,它们在固定的巢格内相互陪伴、恩爱有加,这契合了赛鸽对感情忠贞不渝的特性,从而驱使它们即便身处遥远之地,也能千方百计寻路归巢。然而,倘若赛鸽对原本的鸽巢失去了眷恋之情,或者外面的生活条件比鸽巢更为优越,那么它就可能会四处流浪,不再有归巢的念头。由此可见,归巢性对于赛鸽而言至关重要,养鸽人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但凡有过几年养鸽经历的人,都曾遭遇过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幼鸽开棚飞失。尤其是在雏鸽出壳三个月左右的时候,这种情况更为严重,部分鸽友将其称为“游棚性”。但值得深思的是,“游棚性”与“归巢性”是完全对立的两种特性,那么在同一羽赛鸽身上,怎么可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相互矛盾的特性呢?

根据我自身的养鸽经验以及所吸取的教训,我发现幼鸽开棚飞失的现象并非是不可避免的。我曾经有一年就做到了一羽幼鸽都没有丢失。经过深入观察和分析,我发现幼鸽开棚时飞失与鸽棚所处的位置以及周边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例如,若鸽棚位置较低,而四周的建筑物较高,并且鸽棚的开网面又比较小,那么幼鸽一旦受到惊吓,就很可能不敢飞回鸽棚。幼鸽在出生三个月前后特别容易飞失,也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幼鸽刚开始出棚时,主人往往会格外谨慎和重视,通常会在旁边密切照看。此时,幼鸽胆子较小,体力也相对较弱,一般不敢高飞,所以飞失的情况较少。然而,当幼鸽长到两三个月大时,主人的思想可能会有所松懈,而幼鸽的胆子却逐渐变大,体力也足以支持它们高飞。于是,它们会跟着成年赛鸽一起飞上天空,在空中盘旋。但由于幼鸽的体力有限,飞行一段时间后就会体力不支而停下,不得不留在外面过夜。在外面过夜的幼鸽很容易遭遇各种危险,比如被人捕捉、被野猫咬死等。即便能够存活到第二天,它们也可能因为迷失了原巢的方向而四处乱飞,最终导致飞失。

通过对这些幼鸽飞失情况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根本原因,那就是这些幼鸽由于年龄尚小,心智不够成熟,特别容易受到惊吓,而这种惊吓会严重影响它们的归巢性。在我看来,这些幼鸽的飞失并非是所谓的“游棚性”在作祟,而是各种阻碍幼鸽归巢的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白天,鸽主通常在单位工作,对鸽棚内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下班回家后,又往往容易忽视那些可能导致幼鸽飞失的因素。等到发现幼鸽失踪时,往往已经追悔莫及。因此,在幼鸽开棚时,鸽主一定要格外留意,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