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优配优”繁育的奥秘与实践
- 更新日期:2025-04-25 20:14:59
- 查看次数:
在赛鸽界,众多鸽友为了培育出优秀的赛鸽,普遍采用“优配优”的繁育方法。然而,现实情况却常常事与愿违,许多鸽友发现,用这种看似合理的方法繁育出的后代,多数无法展现出父母鸽的优良特性。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深入探讨一下其中的缘由。
这里所说的“优”,是指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在一定赛项内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并且得到周围众多鸽友认可的好赛鸽。不少鸽友坚信“双千配双千,后代起码要飞一千”,但实际情况却是,这样配出的赛鸽在短距离训赛中大多表现不佳,于是又有了“龙配龙,一条虫”的说法。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正确掌握和运用赛鸽的“性状”。
所谓性状,是信鸽的一种生理特性和内在的遗传基因组合,它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认真观察和实践,才能掌握其特性并加以利用。如果不了解鸽子的内在基因组合就盲目配对,最终只能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
那么,为什么“优配优”的繁育方法有时不能让后代取得与父母鸽相当的赛绩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信鸽的性状。
首先,要从父母鸽基因的亲和关系进行印证,也就是看父母亲鸽是否相配,即两者之间的亲和度是否相容。这就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白酒加入白糖会变苦,而加入蜂蜜则味甜;人输血时必须输入相适应的血型。鸽子配对也是如此,如果优良雄鸽和优良雌鸽的内在基因(亲和度)不相容,即便它们赛绩优秀,繁育出的后代也可能表现不佳。相反,有些并非特别优良的雌雄鸽,只要内在基因亲和度相容,繁育出的后代可能会超出父母双亲的优良性。比如,有些鸽友随意挑选的鸽子配对,其后代却能在500公里甚至千公里赛事中取得好成绩,这就是基因相容性得到体现的结果。
其次,“优鸽”的血统是否清楚是配对繁育后代能否发挥优良特性的先决条件。我们必须清楚“优鸽”的血统、出处以及其家族在常年竞赛中的整体成绩。信鸽的内在性状无法从外表看清,只能通过竞赛表现来认定其是否优良,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配对,这实际上是主观认定后的客观实践。在养鸽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情况,有的优鸽配优鸽,后代表现优秀且持续稳定;有的优鸽配优鸽,后代却表现不佳;还有的优鸽配一般鸽,后代反而表现出色。这些现象不能以偏概全,其根本原因在于信鸽基因的遗传性状决定了后代的好坏。如果“优配优”繁育的后代表现良好,说明双方相容性好;反之,则说明双方基因相容性不好或不相容。而“优配一般鸽”繁育的后代多数可能表现较差,但也不排除基因相容的巧合情况。如果“一般鸽”本身是“将门”之后,即便主人不知其血统,在基因相容的前提下,繁育出的后代出现良好表现也是合理的。
再次,“优配优”性状在繁育中的运用是引种和选种的基础工作和手段。在配对繁育过程中,“优配优”(包括外血、国血优良鸽)的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了肯定,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鸽友都会选购国内外优质品系鸽作为繁育的基础鸽,目的就是通过“优配优”达到最优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优鸽的血统关系,选择亲和度相容的对象鸽进行配对,是繁育的关键。在养鸽实践中,我们已经总结出了许多最佳配对品系,如“李种配吴淞”适合远程、超远程竞赛;“李种配西翁”用于中远程比赛效果较好;“詹森配狄尔巴”在近距离竞赛中表现突出。这些配对方法和组合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因为遗传基因亲和度相容。
在优秀品系鸽中,存在一些“不择配”的品系鸽,如詹森、杨阿腾、西翁、李种、吴淞等。这些品系鸽遗传基因稳定,相容性较好,任意相配后,后代一般都能展现出与上代同等的优势,因此深受广大鸽友喜爱。但在利用这些“不择配”的种鸽时,我们要确保种鸽的真实性,避免引入“伪劣产品”。种鸽要真、品系要纯、用法恰当、方向要明、信心要足,否则可能导致繁育失败。
总之,只要是优鸽,正确配对就能快速出成绩;配对不成功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改变配法,坚定“优鸽”信念,“龙生龙,凤生凤”的道理一定会在“优鸽”后代中得到体现。我们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信鸽的“性状”,遵循客观规律,才能解开赛鸽繁育中的诸多谜团,培育出优秀的赛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