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公棚育雏三要素——打造高存活率与稳定赛绩的科学之道

公棚育雏三要素——打造高存活率与稳定赛绩的科学之道

  • 更新日期:2025-11-24 13:56:32
  • 查看次数:

自从我参与公棚赛事以来,始终保持着100%的存棚率,并且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稳定的优异成绩。例如:

  • 2000年,参加内蒙古威业公棚赛,送出2羽赛鸽

    • 300公里预赛第41名;
    • 500公里决赛第44名。
  • 2001至2004年期间因搬迁暂停比赛。

  • 2005年在北京京东地区建立鸽棚,首次参加北京华东公棚赛即取得辉煌战绩:

    • 派出5羽赛鸽,全部进入决赛;
    • 300公里预赛中一对同窝姊妹鸽分别获得第37名和第43名;
    • 决赛中仅失一羽,其余全部归巢;
    • 最终荣获该站比赛300公里预赛冠军(领先第二名1分27秒);
    • 500公里决赛第64名(由于计时系统故障未能完整记录排名,但查棚确认已归巢)。

值得一提的是,我曾有一次“失败”的尝试是在争取饲养员许可的前提下,将一只体质较弱的小龄幼鸽放入棚内进行试验性训练,结果不幸在未正式起棚前夭折。自此之后,我对育雏管理更为严谨,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公棚育雏三要素体系”。

公棚育雏三要素详解

一、保健调理期(出生后5—15天)

此阶段是雏鸽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分为三个子阶段:

第一阶段(1—5天)

重点在于母源营养供给。此时应加强种鸽的营养摄入,特别是油脂类食物如花生米等,有助于促进鸽乳分泌,保障雏鸽初期健康成长。

第二阶段(5—10天)

此阶段是雏鸽生理机能快速发展的时期,极易出现脱水导致“喷僵”现象。建议在此期间每日晚间9点左右为雏鸽补充适量新鲜牛奶,采用口含方式温和灌喂,既可调节温度又利于消化吸收。

同时辅以以下保健品:

  • 安利钙镁片六分之一片;
  • 台湾许振棋博士研发的鸽育壮一颗。

第三阶段(10—15天)

随着雏鸽逐渐适应外部环境,可继续提供鲜牛奶,并适当增加营养密度。可在牛奶中加入少量优质蛋白质粉混合饮用,并逐步过渡到固体辅食,如浸泡后的花生仁碎块等。

二、自食训练期(25—35天)

当幼鸽长至约25日龄时,基本具备自主采食能力。这一时期的管理目标是培养其良好的进食习惯及竞争意识。

管理要点包括:

  • 提供高质量的幼鸽专用饲料;
  • 控制单次投料量,保持幼鸽处于“略饥饿”状态,激发食欲;
  • 每晚补充经浸泡处理的大豆类高蛋白食材(如花生、蚕豆、绿豌豆等);
  • 继续夜间补给鲜牛奶+蛋白粉+半片钙镁片+两粒鸽育壮。

到达30日后:

逐步更换为成鸽标准饲料,并适量添加小粒玉米提升能量供应。坚持每日傍晚检查进食情况并适时补料。

三、亲和训练期(30—45天)

对于即将送往公棚参赛的幼鸽而言,“不怕人、敢亲近、能抢食”是最核心的要求。若缺乏此项能力,则极难在集体环境中生存甚至被淘汰。

训练步骤如下:

步骤一:诱导接近

利用小颗粒花生米吸引幼鸽靠近人类,建立初步信任关系。

步骤二:手动喂食

手持食物让幼鸽直接啄取,逐步形成条件反射式的互动行为。

步骤三:动态互动训练

通过变换手中食物的位置引导幼鸽追逐抢食,同时用手臂或手掌作为支撑平台鼓励其登攀接触,增强安全感。

最终目标是使幼鸟能够轻松飞落于主人肩头、头部而毫无惧意,真正实现“亲和型”赛鸽特质。

育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饮水与餐具卫生至关重要:每日更换饮用水,定期清洗消毒食槽水壶。
  2. 避免单独饲养:自食期后应让幼鸽融入群体共同生活,有利于社交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发展。
  3. 群体用餐不可忽视:午餐晚餐必须随大群同步进食,晚上需额外关注个体摄食状况并予以补充。
  4. 严格筛选参赛对象:淘汰性格胆怯、抢食能力差者,此类鸽虽可能适合作种,却不适合高强度竞技环境。
  5. 最佳入棚年龄控制在40—45天之间:既能确保基本独立生活能力,又能有效适应新环境挑战。

结语

以上便是我在多年公棚实战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的“公棚育雏三要素体系”。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育雏策略不仅能显著提高幼鸽存活率,更能为其后续优异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希望广大鸽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共创佳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操作细节或相关产品信息,请留言交流探讨。欢迎收藏分享本文,让更多热爱信鸽运动的朋友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