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鸽的定向培育:适应与进化的人工塑造
- 更新日期:2025-07-23 20:22:47
- 查看次数:
信鸽的定向培育包含两大核心内容:一是保持和发展远距离归巢的特性;二是保持信鸽品系特有的外型特征。
一、保持和发展远距离归巢特性的定向培育
要让信鸽保持并强化远距离归巢的能力,需借助科学的人工选择方法,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 “三步曲”:(一)表现型选择法
即从信鸽的外在性状进行选择。信鸽要从远距离归巢,通常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和宽大有力的双翅。这种选择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进鸽种质量,但失败案例也不在少数。原因在于,表现型是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基因型可能呈现出相似的表现型。因此,仅依据外貌选择,效果往往不够可靠。(二)家系选择法
即根据家族的放飞成绩进行选择,将表现优异的个体留下传种。然而现实中,即便本身飞过一千、两千公里的优秀鸽子,其后代也可能表现不佳。这是由于基因的分离与重组存在多种可能性,即便来自优良家系且自身优秀,若为杂合型鸽子,后代也可能出现性状不一致的情况 —— 毕竟 “类生类” 依赖的是遗传基础,而非外在性状。(三)后代表现选择法
在综合表现型选择和家系选择的基础上,将重点放在后代的表现型与实际成绩上。实践中,不乏双亲仅飞过三五百公里,甚至从未放飞过,但其后代却能从远距离飞归的案例,这正是后代表现选择法的价值所在。信鸽远距离归巢能力的提升,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年年放飞筛选,代代去劣存良,通过杂交与选择、近交强化归巢性状、培育近交系获取杂种优势、远缘杂交引入新特性等多种育种方法,共同推动了鸽种的进化。例如,我国信鸽的最远放飞距离已达 3200 公里,这便是定向培育的显著成果。
此外,定向培育还可借助一些特殊方法:
- 坚持固定司放路线,能提高信鸽归巢率,这是定向培育的实践体现。
- 让归巢期间的信鸽繁殖后代(类似抱蛋母鸡的繁殖状态),长期坚持可使鸽种质量产生质的飞跃 ——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发质变。
二、保持信鸽外型特征的定向培育
在保持信鸽外型特征方面,定向培育可遵循以下路径:当育种者在筛选中发现符合预期外型特征的优秀个体时,应将其留作种用,并选择外型匹配的配偶进行配对。除极少数极其优秀的老种鸽外,其余老种鸽可作为过渡种鸽淘汰,既能减少鸽群数量,又能专注选育后代。同时,可采用近亲繁殖法,筛选出强化了目标性状的优秀个体,以固定所需外型特征。
若育种者希望培育特定性能与外型结合的鸽种(如中短程快速鸽种),可从两方面着手:
- 选择同样具备中短程快速特性的鸽子进行配对;
- 采用近亲繁殖培育的中短程快速鸽,与其他中短程快速鸽杂交,通过遗传效果判断是否获得杂种优势。
长期围绕同一目标选育亲本,无需多年便能培育出遗传稳定、兼具中短程快速特征的鸽种。
如今,信鸽协会年年组织比赛放飞,为育种者提供了定向培育的客观条件。每个育种者只要确立目标、脚踏实地、细心研究、百折不挠,定能早日使鸽种特性定型,为我国信鸽品种增添新的光彩,让信鸽界这一 “大花园” 绽放更多奇花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