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鸽友的养鸽之路:从摸索到顿悟的实战经验与心得
- 更新日期:2025-11-09 21:38:04
- 查看次数:
第二年,我开始四处奔走,通过各种关系寻求优质种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有幸获得了两羽珍贵的血统鸽,这也成为我养鸽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一羽是上海信鸽界前辈汪顺兴先生的西宁十九名的女儿,由上海好友阿伟(陈逢根)无偿提供,后来汪老还特意来信叮嘱,一定要善待这羽鸽子;另一羽则是从临清已故会长申兆廷处获得,源自武汉王治国先生作出的上海刘秀龙李种。这两羽优质血统鸽的到来,如同 “两支歌唱到了一起”,第一年参加 520 公里确山南赛事,便一举拿下 1、3 名的好成绩,从此我的鸽舍竞翔之路 “一发不可收拾”。后续放飞 760 公里武汉,鸽子全部归巢;再挑战 1100 公里长沙,不仅顺利归巢,还取得了较高名次,而且那几年参赛基本保持前几名,极少出现丢鸽情况。
在养鸽过程中,我也曾遇到过困惑。曾有一羽表现极其出色的鸽子,连续几年参赛,从 300 公里到 760 公里武汉赛程,几乎包揽了所有赛事的第一名,包括邢台地区 5 县市的比赛,两次邯邢联翔(参赛鸽 2000 只以上)也都是冠军。可令人费解的是,这羽鸽子的育种表现却不尽如人意,无论与多优质的鸽子配对,后代最好的成绩也只是 500 公里慢腾腾归巢,大部分表现平平。无奈之下,我尝试找来两羽与其上代有亲缘关系的鸽子与之配对,没想到竟收获了意外惊喜:760 公里赛事放飞 4 只,全部归巢,还拿下了 1、2、3 名;与另一羽亲缘鸽的后代中,有一羽鸽子更是堪称 “超级赛鸽”,500 公里、760 公里赛事均获冠军,三次参加 1100 公里长沙赛事,分别取得冠军、亚军的成绩,第三次虽未经过系统训放(此前被他人借用刚送回),仍顺利归巢。
2000 年以后,信鸽赛事格局逐渐变化,500 公里内中距离赛事成为主流,700 公里、1000 公里超远程赛事逐渐减少,各地公棚也纷纷以中距离赛事为主。我也随之调整方向,开始尝试中距离赛鸽的养殖与竞翔。期间,我有幸获得由皮埃尔・瓦森先生亲自配种的 4 枚正宗近亲鸽蛋,这些鸽子经过十多年的培育,表现十分出色,不仅抗逆性强,归巢也极为稳定。后来,在好友的帮助下,我又获得了多枚优质鸽蛋和幼崽,将这些新引入的鸽子与原有鸽系融合,在赛事中屡屡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虽然我深知,放眼全球和全国,优质赛鸽数不胜数,以我的条件无法做到横向对比,但多年的养鸽经历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
首先是 “三不要” 原则:第一,鸽市上的天落鸟坚决不要,即便打着 “外国血统” 的旗号,也没有太大前途。因为天落鸟的血统背景不明,很多只是 “昙花一现”,短期内可能有不错表现,很快就会 “蔫掉”;第二,不知根底的鸽子不要,哪怕卖家把它夸得 “一朵花”,外形再漂亮,若没有真实的成绩和血统支撑,终究难以出赛绩;第三,成鸽尽量不要,要知道,再靠谱的鸽友,也不会轻易将自己最优质的成鸽出让,相比之下,索要鸽蛋或几天大的幼崽更为合适,这些幼鸽可塑性强,未来潜力无限。
其次,在引种方面还有两个 “尽量不要”:血统不硬的杂交鸽尽量不要;与原有鸽系没有血缘关系的鸽子尽量不要,除非其血统特别优质,能与现有鸽系形成良好互补。
作为工薪阶层的小型鸽舍,养鸽对我而言更多是兴趣爱好。尽管鸽舍规模不大,但我始终怀揣 “冲天大志”,多年的心血付出,也让我品尝到了养鸽的苦与乐。前六年,我的鸽舍以李种、吴淞鸽系为主;后十年,则主要饲养瓦森、戈马力鸽系,且这些鸽系之间大多 “沾亲带故”,保证了血统的稳定性。
结合多年引种与育种经验,我总结出优质种鸽应具备的四大条件:
- 血统纯正或血统浓度较高,源自长期稳定发挥、历史悠久的老牌鸽舍,且属于鸽舍的主血鸽,该血统在赛事中成绩优异、表现突出;
- 身体健康,无任何遗传性疾病病史,抗病能力强,对环境的耐受能力好,能适应不同的饲养与竞翔条件;
- 与其他血统鸽的融合性(溶血性能)较好,容易配对成功,且配对后能将优良基因稳定遗传给后代;
- 遗传能力强,最好是由上代亲缘关系较近的主血鸽作出,使用年限长,能延续两代以上仍保持出色的赛绩或稳定的归巢率。
当然,信鸽育种与竞翔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公式,每一种血统鸽都有其独特之处,各有千秋。在育种过程中,常见的几种有效方式包括:
- 回血:以上代某一血统名鸽为核心,与其五代内的直系后代配对,如同物理电路中的串联。参与配对的鸽子最好都有优异赛绩,至少是多次在恶劣气候中成功归巢的个体,且配对双方辈分最好相差一代,如一代与三代配对、二代与四代配对,后代放飞表现稳定后即可留种;
- 旁系回血:以上代平辈同胞兄弟姐妹的后代进行配对,这种方式比直系回血更易出赛绩,后代既能参赛,也可留种。关键在于观察原种鸽的优质基因浓度,类似物理电路中的 “一次性并联再串联”;
- 亲缘交配:即五代以内的亲缘关系鸽子配对。这种配对方式中,血统关系可能较为复杂,同一只鸽子可能多次出现在血统谱中,或多只鸽子在血统中重复出现。这就需要仔细分析每只鸽子及其平辈、下代的表现,包括对天气、饲养条件的适应性以及实战成绩,十分考验育种者的耐心与经验,其基因传递模式类似于电路中的 “多路并联再串联”;
- 沾血配(搭桥、通路):挑选多次在恶劣气候中获奖的鸽子参与配对。若部分鸽子存在遗传不稳定的情况,就需要与之上代有亲缘关系的鸽子配对。由于信鸽的优良基因具有较强的 “游离性”,因此需要通过多组配对验证,筛选出遗传稳定、后代成绩持续优异的组合。这种方式培育出的鸽系,可长期饲养,且能不断涌现优质赛鸽。但需注意,要适时、有选择地引进近年来表现出色的新血统鸽进行 “掺血”,如同和面时慢慢揉入新的面粉,避免鸽系因长期近亲繁育出现退化,毕竟近年来天体环境、气候条件等都在发生变化,鸽系也需要不断适应。
此番分享,本意只是消遣,若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更多鸽友交流探讨,便是意外之喜。期待与各位鸽友共同交流,尽兴畅谈养鸽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