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鸽發

  • 常用
  • 站内搜索
  • 百度

赛鸽羽翅形态与赛程适配性解析

赛鸽羽翅形态与赛程适配性解析

  • 更新日期:2025-05-10 14:35:02
  • 查看次数:

赛鸽飞行,翅膀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赛鸽归巢的核心硬件。翅羽的宽窄、长短,主羽的大小与形状,都和赛鸽飞行时产生的动力紧密相关。那么,怎样的羽翅结构能产生理想的浮力与推力,又能有效减少飞行阻力、降低能量消耗,从而提升飞行速度呢?这需要我们运用飞行力学、结构动力学的规律,结合大量赛鸽竞翔实践来深入研究。

中国赛鸽运动发展历程丰富。自近代李梅龄先生与洋人“叫板”以来,赛鸽运动不断演变。起初中、短程赛事逐步兴起,后来,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到二十世纪中期,远程、超远程赛事成为大陆鸽友的最爱。而台湾受地理条件限制,主要组织多关制的短、中程比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陆鸽友对短程比赛不够重视,在超远程赛制的影响下,形成了对赛鸽翼羽形态的固定偏好。他们推崇长、宽、大羽翅形态的赛鸽,尤其看重十根主翼中的前三根大羽,要求其长度齐尾、幅宽头圆且三根一样齐。当时,一些信鸽媒体还按此标准刊登超远程获奖鸽的彩色羽翅图片作为范例,这使得这种标准成为一种时尚。很多鸽友鉴鸽只看翅膀,认为只要羽翅宽、大、长就是好鸽子,还常常去鸽市或农村寻找具有这种特殊羽翅的本土鸽或超远程“天落鸟”。

近年来,随着信鸽运动与国际赛制接轨,中西赛鸽交流以及海峡两岸赛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赛鸽运动呈现出多元化、大纵深、多角度的发展态势。台湾的中、短程多元制比赛受到大陆鸽友的广泛推崇。如今,鸽友们在重视血统、追求肌肉、讲究羽质、注重结构的同时,也将羽翅的形态和结构作为决胜的关键参数进行研究。通过反复对比各赛程的获奖鸽,以及分析不同品系在不同赛程中的优势,人们发现适应短、中、长、超远程不同赛程的鸽子,其羽翅形态各具特点。那些长、宽、大羽翅的鸽子,很难在短、中程比赛中夺冠。下面,我们依据空气动力学原理和多年实践经验,来分析不同赛程下赛鸽的羽翅形态。

窄、短、曲:中短程赛鸽的羽翅形态

中、短程赛指的是500公里以下的赛程。在这类比赛中,除了赛鸽的定向能力和归巢意识,爆发力是关键因素。正常气候条件下,获奖鸽的分速需超过千米。一般来说,300公里赛程,赛鸽大约需要4小时归巢,速度快的能在3个半小时内完成;500公里赛程,快的赛鸽6小时左右就能归巢。赛鸽在归巢途中数小时不进食水,需要高频率扇动翅膀。从空气动力学角度分析,赛鸽要提高飞行速度,就必须增加扇翅的频率和速度。而且,在付出相同力量的情况下,只有能产生最大动力和最小阻力的羽翅,才能让赛鸽达到最高飞行速度。

赛鸽飞行时,扇翅的次数、速度与空气的摩擦系数成正比,而羽翅形态、结构的合理参数与空气的阻力及摩擦系数成反比。长、宽、大的羽翅与空气的接触面大,摩擦系数高,阻力也大,这会降低赛鸽扇翅的频率和速度,导致无法产生高速飞行所需的推力,从而降低飞行速度。因此,中、短程赛鸽的前三根大羽不宜过长、过宽。

我们从电视慢镜头中可以看到,赛鸽直线平飞时,双翅并非完全展开,而是向内微收,主羽前几根大条有一定的弯曲度。这样在疾飞时,赛鸽身体正面与空气接触的横截面减小,阻力降低,惯性增大。此外,赛鸽飞行中每举伸一次双翅,都要对气流进行排划与封挡。向前、上伸举时排开气流,向下、后扇击时将气流封挡在双翅之下,向后推出以产生向前的动力。所以,主羽尤其是前边几根大羽条不能太宽,这样可以减少羽翼的阻力,增加排风和搏风能力,降低摩擦系数。

长、宽、曲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尺度,因为每羽鸽子的体形大小、肥瘦以及肌肉力度都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相对的结论:长度上,不齐尾端黑线;宽度上,不小于副羽宽度;弯曲度方面,以弧状排列,呈近似“S”字形态,前稍为流线形,头尖的为上品。著名的詹森血系以及林波尔、暮利门等中、短距离的速度鸽,大多具备这样的羽翅结构。曾经,笔者在西北大漠军营养鸽时,棚里百余只都是超远程后代,只有一羽银川朋友赠送的当地500公里冠军后代“小雨点”,其羽翅看起来不发达。但在200到400公里的放翔中,“小雨点”每次都率先归来,500公里放飞时,它当天下午就早早归返,而那些长、宽、大羽条的超远程后代,最快也是次日早上才归舍。

长、弯、圆,前端羽夹角明显:远程赛鸽的羽翅特征

700至1000公里级别的长程赛中,正常气候条件下,赛鸽的飞行时间为一天至一天半。700公里赛程当日归巢,赛鸽也要飞行8小时以上,千公里赛程很难在12小时内完成。因此,这类赛鸽的羽翅要适应长时间的持续飞行。

远程赛鸽羽翅的基本形态要求是:整个翅膀比中、短程赛鸽的羽幅略宽、长、大一些,主羽不能像中、短程赛鸽那样窄、短。拉开翅膀后,前四根主羽端头夹角较大,羽条端头略圆,第七至第九根呈弧形排列。这样的主翼羽形态,飞行浮力大,阻力小,赛鸽不必加快扇动频率就能保持较高速度,还能节省体力,减少能量消耗,非常适合长程飞行。

长程赛鸽的副羽要求羽辐有一定弯度,排列紧密,基础羽要有良好的硬度,遮盖完善,不漏空气。这样的羽翅结构能使搏击的气流向后流动,产生向上的浮力和向前的推力。同时,长程赛鸽的主羽不能过长(齐尾),否则扇动频率低,速度慢;也不能过短(不及尾端黑色部分),过短会导致扇击频率高,能量消耗过快,耐力不足。

宽、长、齐、圆:超远程赛鸽的羽条特征

超远程赛主要指1500公里以上的赛程。对于赛鸽来说,这是真正的长途跋涉,通常需要3天以上的连续飞行才能归巢。几十甚至百余小时的连续飞翔,不仅要求赛鸽身体结构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更需要一双符合自然要求的双翼。

超远程赛鸽羽翅的基本要求是“羽轴粗壮,羽幅宽长,排列慎密,前端圆齐”。羽轴要发达粗壮且有韧性;羽幅宽长,即主羽中段明显比副羽宽,长度要齐尾;排列紧密,一根紧贴一根,不留间隙,前三根大羽一样长,且羽端圆。此外,羽轴要有良好的弹性,羽脉勾结紧实、不易分离,以适应长时间的光照、雨霜风尘、朝露侵蚀。

这种羽翅形态虽然不能长时间、高频率扇动产生爆发力,但扇动时与空气接触的截面大,产生的浮力也大,便于滑翔飞行,能有效节省能量消耗,适合长时间飞行。就像北方秋季迁徙的天鹅、大雁,以及天空中高飞的苍鹰,它们都会通过连续扇击几次双翅后展开双翅短暂滑翔的方式来节省体力。超远程赛鸽在归途中也是每扇击几下后滑飞一小段,滑飞时间相当于扇击次数的二至三倍时段,并且它们在归途中通常低空飞翔,以便有效利用地面上升的气流,匀速向前飞行。这类赛鸽站立时,副羽会盖满背部,主翼羽齐尾或略长于尾。

综上所述,赛鸽高速归巢是智力、体力、意识以及体型结构和羽翼结构等综合素质的最佳体现,这些条件相互补充,缺一不可。鸽友们应将羽翅作为选育赛鸽的重要参数,评审、鉴定出不同赛程的最佳羽翅形态,让赛鸽在短、中、长和超远程比赛中发挥优势,为赢得比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