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鸽误区:警惕“幸存者偏差”陷阱
- 更新日期:2025-04-07 07:43:26
- 查看次数:
重新养鸽子已有两年有余,无奈自身条件受限,只能养几只当作消遣,根本没有条件参加比赛。一方面,加入信鸽协会的费用着实太高;另一方面,小区的居住环境不允许给鸽子开家,大部分鸽子只能寄养在朋友那里,偶尔合作参加公棚赛。
这两年里,我在网上浏览了大量养鸽文章,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围绕着鸽子鉴定展开。诸如“玉嘴白爪无白毛的鸽子是好鸽子”“全灰牛眼的雌鸽是种精”“无黄不翻山,无黑不放路”这类合辙押韵的话语,听起来仿佛是流传已久的经验之谈。对于像我这样初涉养鸽领域的新手而言,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很容易将这些观点奉为圭臬。这些所谓的经验,要是无法在实践中得到证实倒还好,我们还能及时调整。然而,一旦初学者在实践中验证了这些说法,那可能就会陷入误区。
鸽子的外在特征千差万别,世界上几乎找不到两只完全相同的鸽子。特别是那些在比赛中获胜归来的鸽子,它们本就各有特点。但总有一些人,仅仅依据鸽子的一张全身照(说不定还是经过艺术处理的照片),或者一张眼睛特写(说不定还经过了美化),就试图总结出各种规律,期望以此来指导鸽子配对,梦想着来年用同样的鸽子在比赛中夺冠。但这样真的能成功吗?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这就好比先射了箭,然后在箭头周围画个靶子,自欺欺人地宣称这就是目标。这不正是成语“刻舟求剑”所讽刺的行为吗?没想到这种现象至今依然存在,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只要样本数量足够大,总能总结出一些共性。但这其实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因为根本没有人去统计同一场比赛中失利的鸽子,是否也具备与优胜者相同的外在特征。如果初学者依据这种基于“幸存者偏差”总结出来的规律来开展养鸽事业,那可就不仅仅是事倍功半的问题了,很可能会南辕北辙。要知道,鸽子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靠的可不仅仅是强健的翅膀和发达的肌肉,更重要的是它们的脑袋,也就是定向能力。
假如鸽子的定向能力不准确,那么肌肉越发达,就会飞得离目的地越远;翅膀越强壮,就会偏离得越厉害。这就好比开车时使用导航,如果目的地设定错误,车子性能越好,跑得就越远,最后只能没油趴窝。鸽子也是如此,它们的体能储备是有限的。在定向准确的情况下,五百公里以内的比赛,鸽子能够一口气飞回来。但在飞行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如定向错误、跟随其他鸽群乱飞、受到惊吓、地形限制或者遭遇恶劣天气等,导致绕路飞行。
能够在比赛中获得优异名次的鸽子,往往是那些定向准确、体能储备良好且运气不错的个体。我认为,这三个要点才是比赛胜利的关键因素,而其他那些基于外在特征总结的规律,无疑是以偏概全。
如果有人在这些以偏概全的理论尚未得到广泛验证的情况下,盲目套用也就罢了。可要是自己用不出效果,还大肆宣扬这些理论,那真的是居心不良。这是我的第一篇感悟,后续的想法,等有空时再和大家分享。